苹果VS微信:上帝欲使苹果灭亡,必先使库克疯狂专栏
4月20日,峰少就曾经写过《苹果 VS 微信:我们这一代自媒体人的傲慢与偏见?》
文章中共提到整个事件的始末:
<blockquote>“2017年4月19日17:00起,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被关闭”。
4月19日下午,微信第一手官方活动信息发布公众号“微信派”发出这一则“遗憾通知”。
然而就在第二天4月20日凌晨;微信派又发出了第二波消息,这一次的“再次通知”却是“紧急对19日下午上线的iOS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个人转账进行关闭。”
这一次苹果连用于“疏通”的转账二维码都不给微信放了。
</blockquote>对此,不管是纸媒(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科技媒体(36氪、品玩、虎嗅)还是自媒体(甚至连罗永浩都直接发微博声援微信,声称苹果这是在作恶)都给炸了。
用户的直接反应,我们不妨看看“百家争鸣”提供的数据对比:
72%那张图是4月20日截图,78%则是5月24截图。
大家可以看到将近一个半月之后,数据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哪怕是在iOS作者怨声载道(有公众号作者曾表示:自从微信关闭赞赏功能后,一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赞赏所得收入减少八成以上)的情况下,苹果依旧顶风作案:
<blockquote>5月22日,有消息称,继微信之后,苹果已经通知几个中国社交网络App表示要从打赏中抽30%的手续费,否则可能会导致无法提交应用更新,甚至有可能从App Store下架。
要么禁用打赏,要么分成30%……
</blockquote>有没有一种封建制度下“削潘”的错觉。
<blockquote>PingWest品玩5月23日报道,现在如果你使用iPhone手机或者iPad平板,那么你在资讯类、付费问答、直播平台等客户端内,要给作者赞赏或者给主播打赏,你将不能使用微信或支付宝等流行的第三方支付方式,而必须通过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的“应用内购买”(In-App Purchase,简称IAP)机制进行。
</blockquote>而在苹果的“傲慢”之下微信只是虚幻了一枪,推出“搜一搜”、“看一看”功能略作回应;但是知乎和映客却已经选择了“投降”(知乎映客已经带头更改了付费规则)。
还记得33年前的1984吗?
<blockquote>1984年<em>1月</em>24日,麦金塔电脑(Macintosh,简称Mac)发布,苹果公司为它制作了一部名垂史册的广告片《1984》。
广告片取材于奥威尔的小说《1984》,讲述了一个反叛的年轻女子,从思想警察的追捕中逃脱,当老大哥正在大屏幕上进行控制人心的讲话时,她将大锤砸向屏幕。
</blockquote>这个广告片的影射意味相当明显,就是把苹果塑造成“自由战士”向IBM挑战;就像年轻的乔布斯说的:“我们不能把整个电脑产业、乃至于整个信息时代拱手交给IBM,我们要为自由而奋斗”。
但是三十三年之后,尤其是乔布斯去世还不到6年,当年的自由斗士渐渐长出獠牙,露出新一代老大哥的面容。
失去了“自由之心”、失去了“Think different”,最后甚至失去了“乔布斯”的苹果终于变成了那个《1984》广告片中的“老大哥”。
它傲慢、强势,贪得无厌、缺乏创新。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而作为这个时代“老大哥”,定制规则的苹果却不允许其他人的挑战。
尤其是“大中华区”成为了苹果的“心病”之后,它不允许任何新生的力量打破自己的规则。
其实对于苹果为什么拿微信开刀?这很好理解。
无非是苹果发现自己的那一套在中国越来越行不通了,无法躺着把钱赚了。
前不久,苹果发布了最新的财报:
<blockquote>总体上看,苹果的财报还不错。总营收为529亿美元,净利润为110亿美元,净利润增长4.9%。其中服务收入达7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成为仅次于iPhone销售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但是,在还算光鲜的财报下,大中华区业绩就不那么乐观了。iPhone的大中华区虽然保住了第三大市场的位次,但营收同比下降14%至107.3亿美元。事实上,大中华区的业绩下滑贯穿了整个2016年。此次已是苹果大中华区营收连续5个季度下滑。
</blockquote>而另一方面,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
<blockquote>2017年第一季度,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从2015年第一季度的16%下降至9%;第一季度iPhone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下滑,位列第四,前三名被中国本土品牌包揽。
</blockquote>最后,易观数据显示:
<blockquote>2016年四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中,支付宝以54%的市场位居第一,腾讯的财付通占据约37%的份额。而苹果支付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被简单地归在“其他”的1.88%的里面,连个影子都看不见。
</blockquote>自此,苹果在财报上大中华区连续5个季度的滑坡;手机在中国市场又接连被OPPO、vivo和华为赶超;就连自己的支付业务被支付宝碾压,在中国处于尴尬的存在。
如果说2015年之前,中国市场是苹果的“福地”,那么2016年之后,中国市场就已经变成了苹果挣扎的“泥潭”;在中国苹果没有一件东西拿得出手。
好吧!如果苹果“塞给”滴滴的10亿美元、库克为ofo站街也算的话。
<h4>苹果,杀“微信”儆猴</h4>
痛定思痛之后,库克发现在硬件方面他都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就连“换脸(七色彩虹机)”都玩过了,可是“苹果就是不争气”,没有创新,怪我咯!
所以,苹果在中国区的财报增长点基本就靠服务收费了;至于iphone8,我自己对他都没什么信心。
当然,中国区用户由于其特殊性,没有“付费”使用习惯,这么多年来一直没什么“长进”;于是库克的目光只能转战其他地方了。
而且2016年似乎听说中国的“知识付费”是从5月15日上线的分答开始火起来的,那么一年之后的5月22日,苹果向中国区微信、短视频平台开始收“保护费”,是不是已经“仁至义尽”呢?
至于4月19提前和微信开战,只不过是在“杀鸡儆猴”。
毕竟近年来,苹果动辄拿走全球智能手机市场90%以上的利润,与七零八落的安卓阵营相比,iOS生态的盈利能力和议价能力都是超强的;想必微信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其实坐拥2500亿美元现金的苹果,是真的不在于微信打赏功能的那点“塞牙缝”的现金收益;但是考虑到微信近乎10亿的月活,以及它后期有可能提出的“微信付费”生态,提前“打个招呼”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如果连月活10亿的微信都“臣服”了,那么像是知乎、映客、以及其他的短视频“打赏”平台还会远吗?
只不过没料到的是微信居然这么“无耻”,中间居然玩了一手“乾坤大挪移”把作者利益和自己绑定在一起,大有“同归于尽”之意。
自然,被曝光之后的“30%”提成事件,既伤害了微信、也伤害了苹果,而受伤最严重的自然是自媒体作者。
因为在微信这一块,“打赏”只不过是他们战略级的功能,用来提升内容的价值传播;一方面用来“圈养”大量的自媒体作者,另一方面用来“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为之后的“微信付费”生态打下基础。
所以,微信取消iOS打赏功能,对于自身的影响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而且微信也压根不指望这一块的收益,顶多只是作为零钱赚取理财通的管理费,听说现在零钱取现好像都不用手续费了。
况且在和苹果的舆论战争中,微信“打赏”的功能早已深入人心。
但是在苹果那一块就没那么好了,明明是两个公司私下沟通,顶多给用户发一个倒计时通知就可以的,但是微信却非要弄得“世人皆知”。
理所当然的,苹果就成为了幕后黑手。
明明30%的苹果税早就是苹果生态“墨守成规”的啊!
@库克:我比窦娥还冤。
马化腾看起来人畜无害,这些年来也一直没做什么“出格”的动作;顶多只是曲线救国表达一下自己的委屈,所以这一次自爆其短、给苹果挖坑,其实是可以预料的。
但是傲慢如苹果,偏见如库克,又怎么会在意微信的小动作。
就算微信博取了所有用户的同情,诉诸于舆论,也只不过是有点棘手而已。
这不,知乎和映客不就“投诚”了么!
但是苹果的在中国区展露“拳头”和“肌肉”的同时,却犯了几个原本不应该犯的错:
<blockquote>第一:微信“金蝉脱壳”,把这一次的舆论压力全部都转嫁于苹果,受伤最大的却是那一群自媒体作者;
要知道在新媒体世界,谁掌握了“笔杆子”谁就掌握了舆论,而在舆论之下“防民胜于防川”,在自媒体的悠悠之口中,在微信的推波助澜之下,苹果要收“智商税”这是板上钉钉的;
</blockquote> <blockquote>第二:苹果“一视同仁”,又或者说是“目中无人”,对所有依赖“打赏”生态的短视频领域“薅羊毛”,必然会成为把这些平台推向安卓系统的契机;
打不过你、难道不能放弃你么;这样以后类似平台开发iOS版本又还能一如既往的“平心静气”么!
</blockquote> <blockquote>第三:这一次集中收取“苹果税”事件,必然会对曾经“屈服”与苹果规则的应用服务产生“民心可用、苹果可以推翻”的错觉;种子已经布下了,推翻苹果“暴政”还会远吗?
</blockquote>其实,对于在中国市场诞生、并且发扬光大的“打赏”生态;这已经完全脱离了苹果App Store的付费逻辑。
如果,苹果能够稍微收敛一点,和微信、支付宝等工信平台联合制定新的“付费标准”,这又何尝不是在中国市场的一次“胜利”呢?
但事已至此,还能说什么呢?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