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导演曹盾:如何不把《长安十二时辰》拍成美剧《24小时》

专栏号作者 镜像娱乐 / 砍柴网 / 2019-07-08 20:12
"

作者:庞李洁

“我都懵了,整体超出我的想象。” 导演曹盾也没有料到《长安十二时辰》会火得如此突然。

《长安》上线得很低调,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这部剧还是凭借豆瓣8.8的开分迅速侵入大众视野。

《长安》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很多人都是在一天之内就看完了小说,也有很多人在一天之内看完了已更新的剧,因为《长安》的节奏很快,画质精良,不少观众甚至需要0.5倍速看剧。

久旱逢甘霖。《长安》呈现出国产剧市场难得的美剧质感,在快节奏之下,《长安》立足古代审美,还原了一个带着市井烟火气的、真实的大唐盛世,中国传统文化被巧妙融入多方势力斡旋的暗流之中,祥和与危机并存。

快节奏堪比美剧

但不做美剧《24小时》

“像电影,像美剧”,是《长安十二时辰》的直接观感。

服化道良心、光色运用巧妙、全剧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是《长安》呈现出电影质感的关键。而之所以像美剧,则在于快节奏。

由于《长安》的时间长度被限定在十二个时辰之内,观众耳畔仿佛被装上了一枚随时会引爆的定时炸弹,更加剧了观剧时的紧张和刺激感。

这样的快节奏与原著一脉相承,忠于原著是曹盾拍IP剧一直以来的坚持。此前拍《海上牧云记》时,曹盾为承接原著的风格,用了大量场景去还原今何在笔下的九州大地。

《长安》则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曹盾在采访时也向镜像娱乐(ID:jingxiangyule)表示:“马老师小说本身有自己的节奏和阅读的快感,这个东西我不想损失,我必须要尊重马伯庸的特点去创作《长安》。”

《长安》的快节奏除了借助镜头高速运动或激烈的武打场面之外,更抓人眼球的点在于多方势力斡旋下情节密度之大。甚至由于情节密度过大,又涉及不少相对生僻的“知识点”,优酷也通过酷看技术,在屏幕适时呈现相关“名词解释”,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跟上《长安》的快节奏。

《长安》开篇,狼卫入城遭捕,狼首逃窜,上元节大唐一派盛景危在旦夕。危机之下,靖安司掌权者李必从死牢捞出身背34条性命的不良帅张小敬,以“活命”为饵,诱他捉狼。

看似简单的捕狼行动,却随着多方势力进入变得愈发复杂:右相阻挠、太子施压、圣人隔岸观火、雄火帮人头攒动、张小敬混迹黑白两道、李必身担野心与责任、内奸露出马脚……阙勒霍多逐渐浮出水面。

身处同一个朝堂,却各有各的目的,群像斗争之下,没有一个人物被扁平化处理。众戏骨集体飙戏,流量小生亦可圈可点,他们之间的冲突碰撞,紧紧抓住每一位观众的神经。

快节奏增强了《长安》的美剧质感。马伯庸在创作《长安》时,网上也曾有过关于将美剧《24小时》转变为长安一天的猜想,这也让更多人将《长安》与美剧《24小时》对标。但曹盾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在接这个戏时,想的就是我们怎么能不拍成美剧《24小时》”。

《长安》所承载的是大唐文化,注定与《24小时》不同,正如曹盾所言:“美国人有美国人的文化,我们有我们的文化,因为对事物的理解、表达方式、人与人的关系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只能拍我们的戏。”

慢生活还原大唐

“长安”才是剧的主角

《长安》还原了盛极一时的大唐,但这种盛景不仅仅以宏伟壮阔的大场面铺成,更注重市井生活的小场景构图。

在长安待过的人都知道,长安傍山而落,剧情也是从一座山开篇,将镜头移向屋瓦窗台,琵琶女弹奏着太白诗。之后镜头转向西市喧闹处,行人小厮往来不绝,商铺林立,糕点馋人……对于生活在大唐的老百姓而言,这一天,祥和安定,再平常不过。

家家户户都忙着过上元节,他们并不知亡期将至。暗流何其汹涌,但百姓仍歌舞升平。所以《长安》不只有“快”,还有“慢”。当镜头转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时,《长安》就慢下来了。

曹盾在采访中谈到:“我们的标题不是《张小敬十二时辰》,也不是《李必十二时辰》,我们的标题是《长安十二时辰》,长安这座城市才是真正的主角。”

也是因此,当张小敬孤身犯险,闯入狼窝之时,崔器率领的援军被当街争花魁的歌舞伎挡住了去路,即便事态紧急,也不可让步。

一张一弛之间,不仅剧情的紧张氛围更甚,长安百姓们真实的生活也被一再勾勒,成了伏笔。

许鹤子争到花魁,永新县的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她不能输。长安百姓都在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正如卖水盆羊肉、火晶柿子的摊贩日日开张,修面馆的老板以一技之长养家糊口,百姓争相赏灯、观花魁斗……包括张小敬、李必在内的长安守卫者们真正想守护的,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以及他们所汇聚成的祥和安定的大唐生活。

快慢之间不是“权游”

而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交锋

《长安》将大唐美景融于暗流涌动的危机之下,观众沉迷于这幅还原盛唐的3D立体画卷。豆瓣上,8.3万网友为《长安》打出了8.6 的高分。他们喜欢的不仅是《长安》的美剧质感、群像描摹、家国情怀,还在于《长安》真正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

大唐曾万朝来贺,大多时候,我们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是大唐的雍容与尊贵,但《长安》却将大唐的烟火气呈现出来。

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大唐生活,《长安》用到了大量的群演,拍摄期间每天少则300人,多则1500人。剧组将各个街道设置成不同的主题:小吃街、祈福街、人来人往的背景街等,整条街道的还原拉长了镜头的纵深。

用传统四弦琵琶弹奏的琵琶女,街上拿着鲤鱼灯玩耍的小孩,坐在张小敬隔壁桌吃饭的妇女,甚至修面馆燃着的炊烟,剃头师傅女儿房间的兔子灯等,都仅数秒出镜,亦制作精良。

考虑到当时的工艺发展,《长安》的人物服饰皆未用到刺绣,而多以织品和印染品为主。剧中男女常着服饰与唐代《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高度相似,就连街上群演的服饰也各个精致,有穿胡服、有穿唐服,以细节体现出大唐的包容与开放。

当下,服化道制作精良的古装剧并不罕见,但由于时代局限性的存在,创作者多立足在现代人的审美之上,那些古代人认为美的东西往往被忽略掉了。而《长安》不同,曹盾做《长安》时也在反思:“我们是不是把自己真正珍贵的东西丢掉了,而去捡了一些我们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长安》尝试站在唐代的审美之上。

细节之处,已经足见考究,而更深度的文化体现则在思想之上。

《长安》中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在他们背后有各种思想的支撑。少年李必戴芙蓉冠子午簪,披鹤氅,执拂尘,是道家的典型代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右相则属法家,以此两派形成的势力对垒,并不是“权力的游戏”式的权力斗争,而是不同思想、不同立场之间的对抗,这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体现。

正如曹盾所言:“剧中的势力斗争是两种哲学思想在冲突,而不是两个权力集团在冲突。林九郎这个人跟李必这帮人有不同的观念,他们之间有争斗,要把这层先做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中国的哲学思想放进去。至于依理还是依法,他都能表达自己的一个立场,一个思想。

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和作者,违者必究!

 

分享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