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干行活”!电影新生力量正在扛起票房大旗

专栏号作者 电影新探 / 砍柴网 / 2018-09-15 23:28
"
“干行活”,这原本是与专业、工匠精神息息相关的词,但如今更多的却是指那些走“流程”不走心的人。这就好像工业生产线上批量下来的产品,让你挑不出毛病,但也看不出新意...

“干行活”,这原本是与专业、工匠精神息息相关的词,但如今更多的却是指那些走“流程”不走心的人。这就好像工业生产线上批量下来的产品,让你挑不出毛病,但也看不出新意。

这两年影视行业盛行的IP热、资本热,让影视行业“干行活”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愈演愈烈。

但如果能做到好莱坞工业体系那样的效果,多少也还说的过去。可现状却是一个大IP,贴上演员明星标签,卖点情怀,再加上一个有经验的导演就可以出一部“行活”作品。

加上不懂影视创作的外行人携带大量的资本盲目涌入,不少导演在资本市场洗礼之后,向商业妥协,成为拍片机器。

公式化的IP作品越来越多,最后大多被拍死在了沙滩上。即使侥幸取得成果,续集也会陷入断崖式的票房尴尬。

为何好莱坞的超级英雄IP玩得风生水起,而国内的电影IP却大多逃不过续集必死的魔咒?这其中导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莱坞的IP系列电影,基本不会多次重复使用同一个导演,就拿近期又火了一次的《碟中谍》系列,6部影片五个不同的导演,每一部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次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惊喜,这也就是《碟中谍》系列能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反观国内,正好与好莱坞相反,一个IP的开发,大多是一个导演拍到底,拍得越多就越容易陷入“才尽”的尴尬处境,越拍越套路化,结果越玩越死。

电影创作中,技法的成熟度依靠经验累积,而艺术特质却往往来自于灵光乍现。有这么一句话:其实每个导演一生只拍了一部电影,他所有的作品只是对处女作的模仿和改良。

因为在第一部作品中,他们对创作有着爆炸式的热情,能够将最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才华贯注其中。所以电影圈中不乏有一些导演成名之后,再也没有新的突破和爆发超越前作。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当我们回顾一位功成名就的导演,会发现其处女作却最为让人印象深刻。很多看似最不成熟、手法粗糙的处女作,其实才最反映他们的锐利锋芒,最令人惊艳。

今年的口碑之作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黄渤的《一出好戏》,这种小成本的处女作不仅赢得了市场更赢得了口碑。

还有闫飞、彭大魔的《西虹市首富》,都是更亲民和接地气的影片“战胜“传统强手的例子。而这几部影片的导演都是标准的80后,一股敢想敢拼的80后新生力量正逐渐崛起。

由一群新生代打造的院线动作电影《终极代码》,主演吴治廷与张家荣也都是80后,军人出身的吴治廷担任了该片的制片人与导演,打造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

C60A0238-副本1

而拥有多年动作经验的张家荣也担任了该片的动作导演,打破传统一招一式的禁锢,创造出一套全新的动作戏。

每一份成功都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想象就够的,更不可能你尝试了就一定能成功。可是这一群80后新生代,却在以自己的方式打破禁锢,拒绝“干行活”,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5

从最近两年的国产电影市场来看,很多后起之秀以黑马姿态成为电影市场中的中流砥柱。

《路边野餐》导演毕赣出生于1989年,《心迷宫》导演忻钰坤出生于1984年,《滚蛋吧!肿瘤君》导演韩延出生于1983年,《八月》导演张大磊出生于1982年,《绣春刀》导演路阳也是80后。

可以预见,接下来年轻导演崛起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但这并不意味着老一辈导演的影片质量不佳,只是在这个每年都在指数级增加的内地影市场,最捉摸不定的是观众。

当下90后已经占到了观影群体的50%以上,与其时代相近的80后导演肯定更懂得90后的审美诉求,能提供给观众更多元的观影选择。

新时代下,影视技术的革新和审美变迁,让电影既保留了“前辈”作品的精髓,又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老一辈的导演虽然在技术与经验上占据优势,但也容易被自己的标签与习惯所禁锢,要想打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观众在变,市场在变,扛起票房的导演群体肯定也会变。到底什么才是中国观众最想看到的,什么是国内电影市场所需要的,或许这群个性的电影新生代能给出答案。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