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该如何实现肖申克的救赎?

专栏号作者 财经三剑客 / 砍柴网 / 2018-09-13 20:50
"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真正金融科技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其实都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期,这也成为如今它们引以为傲的品牌“护城河”。

在近两年监管的压力之下,互金行业再也没有刚兴起时的辉煌,整个行业在监管“熔炉”的锤炼下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洗牌。而近段时间的雷潮,也让广大投资人变得草木皆兵,难道科技也救不了互金行业?

事实上,很多自诩“金融科技”的企业大都只是跟风而为,真正具备强悍技术支撑的还是少数;很多问题平台与金融科技本身也并没什么关系,纯粹是自融、资金池、虚标等导致的,随着合规进程的加快,这些违规、违法的“南郭先生”也逐步暴露出来。

而我们今天只讨论金融科技本身。

经验告诉我们,在金融行业,技术驱动的路总是要比运营驱动、模式驱动要难得多,从一开始选择走这条路的人因而也比较少;即便真的在用心搞技术研发的,也有可能因为一招不慎走入一些误区当中。

由人工到触网再到科技:以效率提升为核心的金融业态重组

不管当前行业环境如何,不可否认,金融科技本身在这些年是备受关注,处于聚光灯的中心位置的。但与此同时,即使是业内人士,也会有这样的疑问:金融和科技的“主从之分”该如何去界定呢?

我们不妨先回顾近几次金融行业大的改变,从中洞察出每次产业升级的本质所在。

从早期的金融服务开始,在过去人们进行申请信用卡、办理贷款等金融服务时,需要提供个人或者企业相应的收入、抵押、住址、联系人、学历等一系列证明,然后银行审核员基于客户提供的这些数据,最终做出决策。

互联网时代到来,随着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这也推动着金融服务由线下为主转移到线上,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隔阂,大大提升了信息传递与审批的效率。2013年,这一年又被称作是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一年,网络借贷平台的野蛮生长就此展开。

然而,“不健康”的成长模式也让行业多少有些“根基不牢”,互联网金融的不完善的地方也逐渐放大开来。随后,从2016年年中开始,监管来袭,行业的大整治逐步开始推行。

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升级也的确为传统金融服务带来了很多的改变。这一状况被处于严监管的互金行业当做一根非常金贵的救命稻草,“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摇身一变成了金融科技企业,2017年也被称为金融科技元年,宣告金融科技的时代来临。

毋庸置疑,金融的技术升级其实与过去几次工业革命一样,效率提升是根本,是充当新的“基础设施”,对整个金融服务基础架构进行革命性的升级。从本质上讲,技术对金融的影响其实就是运作效率和服务效率的新升级:技术为业务服务,业务倒逼技术的进步和落地,二者是互为促进的。

但真正的金融科技一定要以具体的金融业务为基础展开,并不是改变了名称就能达到的。

目前来看,市场上自诩金融科技的企业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别:

一种是“墙头草”,一直追风口,从未追到过。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火了就投身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火了又标榜自己的“技术功底”,实际上只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一些此前颇有知名度的问题平台其实就属于这种类型。都强调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也会拿大数据、云计算说事,可结果呢,还是由于大数据风控实力不足等多个原因踩了雷,给广大投资人也带来损失。

第二种,金融与科技主次明显。但很显然不少机构并未真正想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是单纯的跟风布局新技术,不考虑技术与业务的协同性、同步性等问题,而且技术研发本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据有关资料显示,平均约六年多才能造就一家金融科技独角兽,这些企业只是布局短短一两年,所取得的技术突破也就可想而知,最终的结果就像邯郸学步,从而陷入与进退维谷的境地。

第三种是真正有技术积累的。不破坏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去建立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的基础框架。这一类企业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无论巨头还是创业公司,都有多年的技术研究背景,并没有追风口,而是在等风口,这也是金融科技概念火了之后,低调的“技术”企业完全可以一飞冲天的原因所在。

这一方面,头部企业一直算是走在前列。例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自身有庞大的电商等用户多个场景下的大数据积累,在大数据分析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模型。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也是每个巨头很早就在加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金融科技概念盛行的今天能够真的在技术层面得以领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也都很早发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例如玖富自主研发风控模型并对外输出;爱钱进很早就开始积累用户大数据,并不断吸纳相关人才。

铜板街则是从智能投顾、智能客服、智能风控等多个维度实现产业改造,形成“多快灵”为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其在2018年推出“多点智投”智能金融服务,在多个方面成为行业首创:可以结合每个客户的实际情况私人定制用款计划;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跟他的差异化的用款需求以及分散风险等多样化需求实现了一键服务。

由此可见,科技对金融的影响一定是深入骨随的,只有经过漫长技术积累的公司才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浅尝辄止或者只是跟风炒概念的,只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并没有能力颠覆传统架构。

基于金融本质的业态升级:“三大支撑”打造科技竞争力

金融行业本身的业务流程较为复杂,相应的金融科技的概念也应该具备广泛的包容性,将整个金融生态都给包含进去,在笔者看来,这主要包括以下三条路径的技术升级:

首先,基于原先业务的再升级,我们可以称之为“基础性升级”,主要涵盖两条主要路径。

一是技术驱动下的效率升级,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都需要大量人工力量处理的业务流程,如何实现快速验证和审批成为关键,涉及的点包括系统升级、智能风控、OCR识别等技术手段。柜员、信审岗、风控岗、理财经理等人工项目被取缔,金融机构将通过智能处理、风控模型、OCR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业务的快速处理。

第二条则是业务驱动的架构升级,通过增加运营分析、监管合规、增信措施等方式,提升精细化运营水平。而如何构建可靠性更高、扩展性更好、成本更低的分布式架构成为关键,使得不同资产、不同场景具备明显的普适性特征,使得金融服务可以更好地进行跨界融合。

除此之外,在新技术的驱动下,也催生出了新的业务模型,金融科技的第三个发展路径“用户数据运营”也就脱颖而出。

金融科技的核心能力并不依赖牌照本身,是通过积累客户、精细化运营实现长期稳定盈利,如何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做整个用户体验的重构成为关键。把用户非结构化数据吸收过来,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形成用户画像的清晰描绘,然后依次为依据洞察投资人的风险偏好、抗风险能力等特征进行留存和拉新。

前面我们提到,很多企业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进行技术布局,在技术方面自然也就落了下乘,寻求相关技术外包公司就成了大势所趋,那么技术的“自营”与寻求“外包”相比,如何选择?

在笔者看来,很多核心技术,例如大数据、风控模型技术,需要随自己的业务发展而进行不断地挖掘,这种技术体系就必须由自己来构建,靠外部来建根本建不起来,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只有少量的比较单一、稳定的技术,如人脸识别可以通过外部合作或者引进来完成。有的技术是要“做到”,有的则需要“做好”。而“自营”的更能满足做好这一要求,因此,具备技术积累的企业在当前会更占有优势。

在此,我们不妨以蚂蚁金服和铜板街为例,一个是金融领域的巨头,另一个是金融科技成功的创业公司,二者在业务上也有所不同,在各自的侧重点所辐射的领域布局却具有示范效应。金融科技公司的金融传统业务以产品为导向,发展思路则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蚂蚁金服本身自带“技术基因”,在金融技术的研发方面自然能够领先于行业。在基础架构方面有六大目标,分别是资金安全、高可用、安全、性能、成本和数据质量。平台本身设计的金融业务以及金融场景就比较大,同时又依托于芝麻信用等征信服务进行风控布局,实践中形成的金融级的大规模交易处理能力开放出来,对各大金融机构进行相关技术输出。

当然了,巨头总是少数,巨头的布局对于广大金融机构而言可能并不具有普适性,在此,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成功的金融科技创业公司铜板街。

刚刚度过六周岁生日的铜板街诞生于互联网金融爆发前夜,一直颇为低调,成立六年来,并没有着急去瓜分消费金融的蛋糕,而是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技术研发上来。

2013年6月,上线可交易版App,率先实现通过手机等移动端购买金融产品;2015年7月,投资者精准画像系统上线2017年11月,T享投服务上线实现一键自动分散;2018年4月,E直投服务上线实现一键投资,2018年5月,多点智投服务上线,成为行业首创。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这也使得金融科技的风口到来之际,之前默默无闻的铜板街得以实现厚积薄发。

尤其是在当前行业动荡期间,其技术优势也由此凸显:在资产、业务、风控等方面一步步的衍化对应技术的支撑;聚焦“多快灵”,实现差异化布局,反映了服务运作效率的提升,也符合大的金融科技发展轨迹对应第二支撑;通过完善的大数据处理系统,对投资人全场景洞察对应第三个支撑。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主体地位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商业竞争从本质上讲其实就是对用户流量的竞争,用户则是很多领域“话语权”的归属方。而消费金融的兴起和发展本身也是为了给更多人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这是金融产业发展不变的初衷。

透过前面的分析以及铜板街的案例,不难发现,无论是业务的升级、技术的升级,其实都是为了第三条“人”的升级,对人的尊重和洞察,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这也是技术发展的原始初衷。

“没有三两三,哪敢上梁山”,技术创新一贯不易,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往往具备多年的技术积累,能更好的维护和创造“人”的价值,也只有具备强悍技术加持的企业,才能在万亿消费金融的角斗中脱颖而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真正金融科技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其实都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期,这也成为如今它们引以为傲的品牌“护城河”。

蚂蚁金服和铜板街两个不同的公司,看似两条路径其实殊途同归,只要是严肃对待科技,将其视为企业的核心,都可以获得客户的信赖,并持续走下去,终将享受技术带来的福祉,否则,营销驱动、运营驱动迟早要面临成本高企、增长乏力、信任有限、品牌忠诚不足等诸多麻烦,在监管的重拳之下受到打击。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