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摩拜谁能合并谁?拼第一更要拼商业盈利能力专栏
共享单车堪称是2017年最火热的互联网细分市场,从ofo、摩拜等共享单车品牌单打独斗到吸引包括腾讯、滴滴、蚂蚁金服等巨头入局,也只经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两家公司也围绕市场品牌和用户规模的争夺彻底白热化。而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环境下,ofo摩拜还将竞争延续至了海外增量市场。
如今,这个市场也从当初的野蛮生长开始迎来惨烈的行业洗牌。悟空单车、3Vbike、町町单车、酷骑、小蓝单车等随者们的相继退出,ofo摩拜将合并的传言也四起。但对于任何一个行业和用户来说,竞争总是好过于合并,用户有多种选择也总是好过于只有一种选择。
ofo摩拜战事已升级到下半场的收官之战,谁想要占据最终的绝对主导权,不仅仅要看市场份额谁是第一,更要开始比拼各自盈利能力。
掘金海外,扩大增量市场和提高变现能力
黄橙(ofo、摩拜)领骑揭开了共享单车下半场的大幕,而国际化成为了它们实现全球化品牌和用户增长的新路径,它们的对决焦点从国内单线作战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化战场。两家企业中,ofo是最早探寻出海模式的共享单车企业,摩拜单车主要采取跟随策略。
今年2月,ofo将出海的首站选在“亚洲最绿色的城市”——新加坡,在ofo落脚新加坡一个月之后,摩拜也宣布进入该市场,此时ofo已经在当地推出了升级后的变速自行车。无独有偶,今年4月,ofo率先把触角伸向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成为首家获得英国共享单车协会认证的单车企业,此后的6月摩拜单车宣布在英国曼彻斯特投放单车。从而与ofo再次展开了一场在同一国家、不同城市的“暗战”。
12月7日,ofo宣布正式入驻法国首都巴黎,这是继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19个海外国家后,ofo进入的第20个国家,这表明其于今年年初制定的20国计划已超前完成。反观摩拜,11月21日,摩拜宣布进驻德国柏林,同时透露这是其进入的第12个国家并完成了入驻200座城市的布局。由此看来,摩拜的出海速度也是相当的快,但和ofo比较,还是要差一截。笔者注意到,ofo目前进入海外国家的数量超过了摩拜和所有跟随者的总和。
目前ofo小黄车海外运营城市已超50城,全球覆盖城市数量超过250个。数量往往只是基础,决定成败的还在于运营的质量。目前,ofo在海外共计投放超过10万辆共享单车, 为海外用户累计提供超过1000万次骑行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海外由当地用户贡献的订单占比超过99%,这意味着 ofo 已经成为真正服务全球的共享单车平台。
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非常容易“吃瘪”,强如三巨头BAT的海外化之路也不约而同遇到阻力。那么,ofo是如何创造了史上最快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新纪录呢?
ofo作为无桩单车共享模式的鼻祖,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和产品竞争力是其迅速扩张的杀手锏。放眼海外,ofo可谓没有体量相当的对手,同时其将NB-IoT物联网智能锁等创新技术应用于行业,推动了行业的再次变革。即使是同样来自中国的对手摩拜,短期内也很难突破ofo的技术领先优势。
此外,本土化是ofo决胜海外的关键。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张巳丁认为,跨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关就是找到“破局点”。在这一问题上,他认为要采用本土化运营方式。ofo坚持招募本土化运营团队,并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习惯;同时会和当地政府结合,来共同规范投放后的管理。
在我看来,ofo和摩拜之所以如此重视海外市场,除了海外庞大的增量市场空间,更在于海外有更好的变现可能。首先,国外用户有更强的付费意愿,一直以来,国外互联网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完善的付费服务机制上的,用户愿意为好的服务付费;
其次,国外用户的客单价比国内更高。目前共享单车在国内还处于补贴市场的培育阶段,在国外已经在进行收费,且用户反馈积极。来看一组数据:ofo在美国西雅图收费标准是每小时1美元,在伦敦每次使用费用为0. 5 英镑,在法国巴黎每20分钟收费0.5欧元,由此可以推断,国外共享单车市场随着进一步的规模化,相关企业将获得持续性的营收回报。
共享单车下半场之争:盈利能力>份额
当前,国内相关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10余座主要城市已宣布暂停投放共享单车。但尽管如此,围绕国内市场蛋糕的争夺依然日益激烈,谁都不愿意轻易失去占有率,同时都希望尽可能的抢食对手份额。
移动大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最新10月月度数据显示,在ofo和摩拜稳居两强且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行业头部效应进一步加剧,小平台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ofo最新的月活用户增至4246.84万,排名第一,摩拜最新的月活用户增至4101.27万,排名行业第二。哈罗单车月活用户为356.23万排名第三,但与ofo、摩拜差距甚远,其活跃用户规模远不及第二名摩拜的十分之一。
酷骑单车、小蓝单车的10月活跃用户规模均呈现下跌态势,其中酷骑10月月活用户为204.47万,下跌近50%,小蓝单车月活用户为145.30万,下跌近40%。在共享单车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ofo的逆势增长的根本原因就是吃下了酷骑、小蓝单车这两个对手的市场份额。
笔者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新获蚂蚁金服投资的哈罗单车将拿下第二梯队的领头羊角色,但显然很难威胁到ofo、摩拜的位置。遭受重大品牌危机的酷骑和小蓝单车,究竟是持续下滑还是触底反弹,目前有待观察。但随着行业马太效应愈发凸显,用户、市场以及资本都进一步往头部倾斜,小平台基本失去了冲击第一梯队的时间窗口。ofo和摩拜的较量结果,将直接决定共享单车行业的未来格局和走势。
连接数亿辆单车、每天产生上亿次出行大数据的共享经济前景可谓极其广阔,但其也面临如何尽快盈利的巨大挑战。有数据表明,共享单车行业已经烧掉近百亿元的资本,但尚未有企业实现真正盈利。大家都在追求规模效应,但这种商业模式是否会持久呢?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围绕ofo、摩拜是否合并的讨论也达到峰值。在中国企业家的投资人论坛上,作为ofo的A轮投资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回应称:“任何一个企业合并都很复杂,因为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在里面,包括投资人,包括创业者,包括股东,包括用户,各方面的声音都在里面,要平衡各种各样的声音,这里面很多很多的利益不是那么容易平衡的。”
但他同时指出,当战局已经比较明朗化,再打消耗战就没有意义了。这段话的信息量很大,似乎合并是将会大概率发生的事件,但他所说的明朗化指的是什么呢?
目前无论是从国内市场的份额、用户活跃度和用户增速,抑或是海外拓展成效来看,ofo都显然领先摩拜一个身位,是目前共享单车领域当之无愧的“一哥”。倘若此时合并,ofo非常有可能在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显然,摩拜是不会轻易答应的。摩拜官方对合并传闻的回复是:“不考虑合并。”
传闻真真假假,打铁唯有自身硬。合并更多的是资本意志,对于企业而言,争夺市场老大的地位才是实打实的,互联网竞争永远都是强者通吃。另外,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只有充分的良性竞争才能促使更多创新的诞生,带给用户更好的服务。从用户的角度,也是不愿意看到两家企业过早的合并。
笔者也认为,共享单车短期内是不会走向合并的道路,一方面是创始人的意愿,都更希望独立发展;但更重要的是,两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化。摩拜的模式比较重,其坚持高价格的单车质量和成本,希望靠服务取胜;ofo则坚持走轻资产的模式,不生产单车而连接更多的单车企业。这样的结果导致ofo的运营成本远低于对手,且规模化效应更加的明显。
共享单车营收的主要来源是用户的骑行费用,而其他的盈利模式都是锦上添花。看样子,得益于轻资产的运营模式,ofo有望比对手更早、更快的实现盈利。
写在最后
如上分析,不管共享单车的老大和老二是否会合并,他们都应该尽快优化商业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来不断优化产品服务,降低制造成本、单车损坏率和运营成本等,同时丰富商业变现手段。只有它们更好的生存下去,才能通过单车这个载体真正解决城市出行的难题,实现更加环保绿色的出行方式。这样方可实现共享单车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