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受挫的光学巨头蔡司,怎么就和VR产品杠上了?专栏
卡尔蔡司(Carl Zeiss)布局消费级VR并非突发奇想,旗下VR One系列的初代产品可以追溯到2014年,但由于设计和性能缺陷,它远没能取得Gear VR和Google Cardboard那样的成就。不过,这并不影响蔡司对于VR行业的热情。
在VR One市场遇冷之后,它们选择在接下来的两年中闭门研发Plus型号。2016年,认为时机成熟的蔡司决定在E3上展出这款产品,高级产品经理Franz Troppenhagan表示:<em>“VR </em><em>One Plus凝聚了数以万计的用户反馈。”</em>
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VR One Plus其实有很多亮眼之处。比如联合大疆Inspire 1无人机的推出的FPV玩法(戴上头显,能够看到无人机的主视角),AR-VR任意切换的两用功能,甚至还有使用手机传感器来实现“由内向外”追踪的早期尝试。
令人遗憾的是,VR One Plus也没能取得预期的成绩。虽然官方没有明确公布产品的具体销量,但从Amazon和Best Buy(百思买)上寥寥数十条的用户反馈来看,这款用心之作或许卖得还不够好。
蔡司所擅长的是医疗仪器、镜片,以及半导体产品的研发,普通大众可能对它们的相机镜头比较熟悉。然而,该公司的多数生产工作都承包给了当地代工商,比如去年就和ExoLens合作推出了三款iPhone外接镜头。除此之外,品牌授权也是蔡司获得营收的一种方式,它们和诺基亚、索尼等电子产品制造商往日就素有联姻。
<em>现有业务已经能够保证公司实现稳定营收,根据2016/17上半年的财报来看,其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0%,达到25.5亿欧元。而息税前利润为3.84亿欧元,相比之前也增加了15%。</em>
由于长期处于供应链上游,它们几乎不需要特意去宣发自己的产品,但相关经验的缺失,也导致VR One Plus的推广工作相当不到位。从国区的产品订购页面中不难发现,它们的设计思路还是企业采购的老一套。
<em>(可供AR-VR两用的VR One Plus)</em>
不过,频频受挫的蔡司,干了一件匪夷所思但又让人欣喜的事。
时隔一年之后,它们推出了全新的VR One Connect系统——<em>能够让移动头显玩上SteamVR游戏。</em>尽管宣发仍然薄弱,产品页面仍然“性冷淡”,但129美元的低廉售价无疑非常具有竞争力。不难看出,蔡司对于移动VR的态度其实颇有诚意,仅从技术层面衡量,VR One系列是可以与Gear VR分庭抗礼的。
该公司之所以抓着消费级vr产品不放,主要牵扯到两个原因:一是VR业务本就是光学研发投入的一部分,第二点则与蔡司拓展市场的历史战略相关。
蔡司首席财务官Christian martin在CES上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无论是VR还是AR,最终都需要从光学技术上寻求突破口,而这正是公司擅长的地方。光学负责人Kai Jens Ströder博士显然也认同这个观点:<em>“蔡司在光学系统领域已经深耕了150年,我们很清楚客户到底关心什么。”</em>
由于VR业务隶属于“视力保健和消费光学”部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光学镜片研发与VR头显研发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考虑到它们曾经还主导过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镜头设计,将VR头显视作光学研发的铺路石并不违和。
<em>(Kai Jens Ströder博士,图片来源于DeepTech)</em>
实际上,虚拟现实不是蔡司拓展新兴市场的唯一选择,由Kai Jens Ströder领头的卡尔蔡司智能光学(Carl Zeiss Smart Optics)公司就专注于AR智能眼镜的开发。与很多业内巨擘不同,它们没有选择将AR和VR整合起来,反而成立了两个完全独立的公司。
以“成立初创企业”的形式来加速市场化,是蔡司的一种固有历史战略,它们此前还创立过眼部诊断技术公司,直到产品成型才会由上层开始规模性的商业化。在冷战期间,母公司还曾一度被分裂为股份公司和人民企业,可以说这种策略模式已经刻在骨子里了。
DeepTech的采访稿件中有所提及,Ströder对待新业务的态度是<em>“要么自我颠覆,要么被竞争对手干掉”。</em>仅从这一点来看,笔者还真是欣赏它们在VR业务上的韧性。
作者:VR日报箱子,专注于全球VR行业热门新闻与动态,微信公众号请添加VR日报,合作请联系net1996。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