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IPO尘埃落定,不想只做代工该怎么“转型”?专栏号

/ 最极客 / 2018-05-25 16:54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人力成本不断攀升,廉价劳动力正逐步丧失优势,低端代工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日渐稀薄。最近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又引人反思:中国...

近日,富士康IPO的消息炒热了A股的“工业互联网”概念,于24日开启了申购。公告显示,富士康发行股票约为19亿股,每股13.77元,募集总额约271亿元。从A股近年的IPO募集情况来看,此次富士康IPO募资总额在第12位,是近3年间最大的一桩IPO。

登陆A股所得的271亿将用在何处?富士康在招股书中将自己描述为“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这与外界通常印象中的“世界代工厂”并不相符。

不过,这并非富士康首次转型,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人力成本不断攀升,廉价劳动力正逐步丧失优势,低端代工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日渐稀薄。最近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又引人反思:中国由“制造”转为“智造”出路何在?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富士康近年不断转型又不断失败以及此次借IPO的资本之力转向“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似乎有迹可循。

<h1>一、富士康转型“屡战屡败”,工业互联网或成新出路</h1>

在IPO成功之前,富士康并非没有尝试过转型。2010年,富士康经过多年蓄势,推出了“门店+网站”的体系构想。2013年,富士康又推出了拓展品牌的在线销售渠道“富连网”。2015年,富联网从天猫平台撤下,富士康计划设立独立的业务部门经营富连网。在更早的2014年,富士康子公司FIH Mobile从国外挑选创业公司,籍此创办自己的硬件创业公司孵化中心。

然而,这些雄心万丈的尝试多以失败而告终。富连网不了了之,孵化中心也没有了下文。作为传统产业的代表,富士康早已不甘只为他人做嫁衣,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富士康也想要顺应潮流大干一场。

但事实证明,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在狂热的互联网浪潮中分一杯羹。

当然,这里面有经验不足、投入过低等原因,但与许多互联网初创企业相比,富士康拥有的资源绝对非常丰厚。然而互联网瞬息万变,有想法有资源并不代表具备互联网基因。富士康的屡战屡败,不仅是因其对互联网商业运作模式的不理解,更多的是传统企业在互联网冲击中表现出的一种无奈。

对富士康而言,代工一直是主要业务,其获取的利益远超过“转型”之后的互联网商业。当一种赚钱更为容易和熟悉的技能要被“抢夺”之时,传统企业中一定会出现很强的抗拒力,并且这是员工的一种自然反应。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转型远比创业要艰难的多,尤其是对于传统企业而言。

传统企业想要互联网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战略高度等多种要素的支撑。而富士康以往转型的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组织体系束缚了新业务的发展。

富士康在代工方面的知名度无可置疑,但在电商行业,顶着富士康头衔的品牌其实是处于弱势的。在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电商企业就要花更多的钱购买流量。就连天猫、京东这样的巨头每年尚且要花上亿的费用在营销和推广方面,富士康这样的新进品牌处境可想而知。

另外,富士康在做电商之时仍然沿用代工思维。作为制造企业,富士康崇尚标准化和流程化,过于注重模式,加之内部僵化的管理体制,这一套用在瞬息万变的电商行业必然难以成功。

既然原本的道路走不通,那么探索新的途径就成为必然之举。在5月17日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富士康CEO郭台铭提出“工业互联网将是中国工业的出路,也是整个实体经济的机遇” 。此次开放股份申购的公司全称叫做“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可见富士康下一个阶段的重点即是“工业互联网”。

所谓工业互联网,即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最终实现人机连接,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和软件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

富士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BEACON通过智能传感器与生产设备的连接,实现云计算和数据采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巩固奠定技术的基础。工业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会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互通。

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富士康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如何发展?在此前的转型探索屡屡失败之后,工业互联网似乎是富士康给出的答案,而IPO在其中无疑起到重要作用。

<h1>二、从“制造”到“智造”,借助资本力量转型有多大把握?</h1>

去年11月,iPhone X火爆热销,凭借和苹果多年的合作关系,富士康自然承担了生产iPhone X的任务。然而根据鸿海集团的财报来看,富士康此次的生产利润跌了40%。iPhone X的创新工艺对富士康的生产条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加之富士康本就存在产能不足的隐患,因此富士康利润下跌也在意料之中。

关于富士康的代工业务过度依赖苹果的传言早就已经出现。据说富士康每组装一台iPhone手机,其流水线只有不到4.5美元微薄利润。即使如此,苹果对富士康而言依然相当重要,一旦失去苹果订单或苹果销量下滑,对富士康而言无疑都是沉重的打击。所谓的“国际代工”在创造就业机会和利润的同时,其背后更多的是辛酸。

面对此种情形,富士康寻求新的道路是必然。虽然转型就意味着重重艰险,但不转型富士康的日子更不好过。代工利润稀薄,人工成本上升,许多企业都将代工环节转移至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即使郭台铭将制造基地从深圳等沿海城市转向郑州、重庆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内陆城市,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

郭台铭曾向媒体坦言,听到马云提出的“五新”战略之后曾夜不能寐,担心将来从事代工这一乏味工作的年轻人日渐减少,如不以互联网思维转型,不用高科技,那么最后可能会走到被淘汰的境地。

所以无论是涉足电商领域,还是从自有品牌到渠道的多次试水,抑或是大举提升制造领域的自动化生产程度,都反映出富士康欲撕掉代工标签的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现状。

面对既有的阻力,登陆A股无异于给富士康的转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271亿的用途,正如富士康在招股书中所写的物联网、云服务、精密机器人等与“工业互联网”有关的领域。相比于富士康此前的代工业务,这些无疑是蕴藏着极大潜力和增量的领域,富士康在全球产业链中争夺新阵地,资本是必不可少的助力。对于资本而言,富士康无疑能用A股和工业互联网讲出更好的“故事”,这对于资本而言具备强大的吸引力。

对于富士康而言,如果工业互联网的设想能够实现,那么苹果对富士康的身份将从上游任务发包商转换为产品设计商,作为最终产品的工业集成单位,富士康或许将成为整个互联网的枢纽。届时手机将从时尚消费品转为大众消费品,消费者在设计的选择上拥有更大自主权,但不论是哪种设计,都将通过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生产。

如此一来,苹果和富士康的上下游关系可能会逆转。尽管苹果将生产重心转移至东南亚,但没有中国产业链的支撑及中国工业互联网的数据依托,苹果从制造成品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都将难以保障。

通过工业互联网的整合,能够使富士康完成从单纯的技术、产能与成本到整个市场和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富士康希望向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下的智能制造和科技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方向转变,也希望结合新一代5G通信技术,实现制造的智能化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力量不容小觑,虽然目前富士康的主业仍是代工,但在IPO之后,其转型之路或许能够在资本的助力和新方向的引导之下更为顺畅。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