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不是在电视和微信里被618刷屏,就是在剁手。618的吸引力,还是蛮大的。
作为618主场的京东,除了好找大家买买买,剁剁剁之外,还在秀“黑科技”的肌肉。
不仅带着一群媒体人去人民大学进行送货机器人的首秀,在央视也是频频露脸,展示其无人仓内的分拣机器人。
也许是被墨菲定律附体吧,这么高大上的直播居然出了事故。无人仓内机器人停摆,导致整条流水线瘫痪半个小时。隔着电视屏幕都感受到了蜜汁尴尬。不知道多少人的KPI要受到影响。
问题是,既然都要在央视直播了,为啥不能好好把机器人擦擦干净,上足油充满电呢?难道被百度PPT团队附体了么?
机器人瘫痪半小时是小事,技术能不足才是大事。也许分拣机器人只是偶尔罢工,结果被直播了,但是,在人民大学的送货机器人,背后居然有一个人在遥控,无人成了遥控车,又一个大写的尴尬。
<blockquote> </blockquote>当然,带个人工遥控总是好的,希望遥控器千万不要再出问题。总比尼桑的自动泊车把记者撞折几根肋骨好。送货机器人要是不小心闹点小情绪,围观群众还是有点儿危险的。
两件尴尬的事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点,那就是,既然技术不够成熟,为什么这么着急秀肌肉,讲技术故事呢??
<h1>所谓全球“首秀”其实在业内已然落后</h1>618大战还没打响的时候,京东就放出话来,618将实现无人机、无人车配送服务。互联网公司用“科技”来镀金身,京东也不是第一家。
而且作为一个科技类公司,组建10万人的仓配队伍,曾经是核心竞争优势,但现在已经成为历史负担,而且发展的后劲堪忧。如果10万人发展到20万人,效率不仅不会提升,还会下降。
<blockquote> </blockquote>今天京东又宣布,京东配送机器人全球首单送货任务已经完成。注意,是全球首单哦。
<blockquote> </blockquote>理想是好的,可惜,这个全球首单来得太晚了,说得有点过了。
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不是第一单呀。2015年,英国Starship科技公司就已经开发出相同的送货机器人。
2016年7月,Starship机器人正式在欧洲三个城市上路送货,在正式上路之前,其机器人已经行驶了超过5000英里,遇到过40万人,从未出过事故。在测试初期,Starship送货机器人确实需要一个操作员跟着,但在正式上路的时候,一个操作员已经操作上百台机器人了。
在国内,2016年9月,菜鸟网络也发布一款配送机器人,迄今运营已经七八个月了。媒体报道还显示,这款机器人最近又在浙江一家法院上岗了,在法院内送包裹。
<blockquote> </blockquote>所以说,京东的机器人晚点也无妨,但说自己全球首单就有点过了。而且,这个全球首单还被指是人工遥控。遥控车手甚至出现在央视直播中。
从遥控车到无人车,京东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京东的黑科技不行,科技黑倒是更接近。
<h1>京东为何如此着急讲无人技术的故事?</h1>近期,新加坡毕盛资管公司的分析报告指出,京东在技术上的投入非常有限,很难与亚马逊对比,坐享亚马逊成长带来的“故事”福利。
京东自2011年以来在技术上的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011年1.1%上升到2016年的2.1%,这个比例与以及实际投入的金额,与亚马逊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报告指出,亚马逊自1998年以来在技术方面的投入超过600亿美元,占总销售额9.1%,并且一直在增加投入。其中,2016年亚马逊在技术上的投入达到160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11.8%。亚马逊AWS已成在云计算行业领先。
那么京东的技术投资重点在哪?京东没有披露具体的支出项目,毕盛资管创始人Wong Kok Hoi认为,在过去2年里,和京东金融相关的技术是投资的重点。而在核心业务和创新项目,如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上的技术投入几乎不存在或者非常少。
报告提到,亚马逊公司正在通过云、kindle阅读器、Alexa(语音产品)、Amazon Go(无人超市)等方面为股东创造实质性的价值,而京东没有任何可比的产品。京东实质上仍是一个以卖3C家电为主的传统零售商。目前的证据显示,京东显然没有像亚马逊那样在那些能将自己变成一个系列技术颠覆者方面进行投资。
虽然这次质疑并未马上带来股票的下挫,但资本方质疑的问题始终存在,京东非常迫切需要用技术来回击这一点。
可惜,技术的积累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临时抱佛脚,结果自然是一般般。当然,如果京东从现在开始,加大技术投入,狠狠补课,即使做不了领军者,当好追随者,在空间这么广袤的中国市场,也断然不会饿着。
技术有门槛,但也非高不可攀,中国企业只要在相关领域持续投入,产出结果也是必然的。
只是,下次真的不要轻易再说全球首个了。怎么做,比怎么说重要。怀才跟怀孕一样,时间久了,大家自然就知道了。期盼民族企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