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老字号、刀剪第一股为何深陷31.3亿元被执行风波?

新视界作者 庄帅 / 砍柴网 / 2025-04-08 23:36
"
四百年老字号、刀剪第一股为何深陷31.3亿元被执行风波?

来自:财研网授权,文/安妮

张小泉集团深陷31.3亿元被执行风波,这一拥有近四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 

作为中国刀剪行业的象征性品牌,张小泉的历史可追溯至1628年,其创始人张小泉在杭州创立剪刀作坊,凭借“镶钢锻打”工艺打造出“快似风走润如油”的剪刀,清代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斩获奖项,成为最早一批被国家商务部认证的“中华老字号”。 

然而这个承载着匠人精神的品牌,在资本化进程中逐渐偏离初心——2007年富春控股通过混改入主张小泉,2014年完成集团重组,2021年张小泉股份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刀剪第一股”。 

天眼查法律诉讼信息显示,张小泉集团及关联方因控股股东富春控股的激进扩张策略陷入财务泥潭,后者将大量资金投入物流、房地产等非主业领域,导致资金链断裂,并通过股权质押、关联担保等方式透支上市公司价值。 

富春控股创始人张国标家族通过复杂的股权架构掌控集团,2024年家族二代接班后,控股股东99.9%的上市公司股份已被质押或冻结,对外担保未代偿金额高达44.86亿元,暴露出家族式治理的致命缺陷。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可追溯至2022年的“拍蒜断刀”事件,消费者用刀拍蒜导致断裂后,公司“菜刀不能拍蒜”的回应及高管“中国人切菜方式错误”的争议言论,彻底点燃公众怒火。 

财研网认为该事件暴露了产品定位与中式烹饪场景的严重脱节,叠加后续被商务部列入“限期整改”名单,品牌形象遭受毁灭性打击。 

张小泉虽尝试通过线下网点扩张和直播带货提振业绩,但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导致核心刀剪业务收入占比跌破50%,库存积压与利润腰斩形成恶性循环。 

这与品牌早年的发展路径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80年代张小泉剪刀曾占据全国市场半壁江山,其独创的“钢铁合铸”工艺让产品兼具韧性与锋利度,但资本介入后,为追求上市规模和利润增长,逐渐将资源倾斜至营销端,甚至将部分生产线外包,导致品控滑坡。  

相比之下,成功转型的老字号提供了宝贵经验。 

同仁堂通过“母子品牌架构”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既严格遵循古法炮制工艺,又推出“知嘛健康”新零售模式吸引年轻消费者,并借助CNAS实验室认证建立五级质量监管体系。 

稻香村则抓住国潮机遇,将碧螺春茶酥打造成现象级爆款,与《黑神话:悟空》联名推出“齐天揽月”礼盒创下销售纪录,同时布局全球50多个国家市场,实现非遗技艺与跨境电商的深度融合。 

日本荣太楼糖果通过创立子品牌“Ameya Eitaro”切割用户圈层,既保留传统配方又开发钻石糖等潮流单品,销售额年增15%。 

这些案例印证了中国社科院张继焦研究员的观点:老字号焕新需在守正创新中平衡历史基因与现代需求。 

商务部等多部门正推动建立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议企业通过数字化营销、非遗工坊建设强化消费者情感连接,同时警惕盲目扩张和治理封闭化陷阱。 

中华老字号并非“一老永逸”的护身符,唯有刀刃向内改革,方能剪开资本异化与品牌断层的困局,这或许正是张小泉从明末匠坊到资本困局的四百年浮沉给予行业最深刻的启示。 

分享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