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向善财经
近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会三次会议预备会后,市人大代表朱柯丁再次追问骚扰电话整治情况。
朱柯丁在会上表示,去年已经提交过关于骚扰电话营销的建议,但是今年依旧屡禁不绝,尤其是金融行业,骚扰电话频发区。朱柯丁说,“就我本人来说,有段时间一天能接到好几个骚扰电话,都是问我要不要办理贷款”。
其实在去年,关于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骚扰性电话营销就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对此,微众银行表示自己也冤枉,微众银行发表声明称,其仅通过官方电话和企业微信与客户进行联系,并指出近期的一系列骚扰电话事件均系不法分子冒充所为。
面对骚扰电话难以解决的问题,朱柯丁表示,今年将继续提交一份《关于进一步整治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骚扰性电话营销的建议》。
微众银行心里苦,业务成为了“骚扰电话”源泉?
作为中国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为何微众银行成为了不法分子热爱的伪装对象?
向善财经认为可能是微众银行知名度高、用户基础广泛,为自己业务带来营收的同时,也给予了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空间。
微众银行背靠大树好乘凉,旗下有“微粒贷”等产品,可以面向社交网络的用户,这巨头旗下的这两款国民级软件的含金量不用多说,产品面临的群体何其广泛。
而且“微粒贷”等产品吸引力大,比如“微粒贷”是中国首款无抵押线上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这为许多小微企业无法在大型银行贷款解决了难题,吸引力高的同时,由于无需抵押、线上办理业务等特点,也让诈骗分子看中了其潜在的线上诈骗利益。
从这个角度看,微众银行在打骚扰电话上,确实有点哑巴吃黄连。
骚扰电话虽然不是微众银行打的,但内部合规上微众银行在去年却吃了一张“红牌”。
2024年9月份,微众银行收到了一张来自央行的天价罚单,数额高达1387万,这不是个小数目了,而且对五位部门负责人共计处罚24.75万元。
处罚原因如下:1、违反账户管理规定;2、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3、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4、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5、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
不过这已经是过去时,微众银行表示早已经完成整改。
过去的问题虽已解决,未来面对的问题又如何应对?对于微众银行而言,2024年并不是一个平凡的一年,除了收到“红牌”,业绩也迎来自成立以来最大的考验。
2024年上半年,微众银行实现营收196.38亿元,同比下降0.03%,只能说是微降,但从微众银行历史来看,这是微众银行成立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降的情况,其并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从2020年至2023年,微众银行的营收分别为198.81亿元、270亿元、354亿元、393.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为33.69%、35.76%、31.03%、11.3%。
微众银行的净利润虽然还在增长,但增速也开始放缓,2024年上半年,微众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5.8%,而2020年至2023年,增速从未下滑至20%以下,2021年甚至增长达到38.87%。
与此同时,微众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也好像要走向不好的一方,2024年上半年,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65%,相比2023年底的1.46%,上涨了0.19%,而在19年前,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在0.7%以下,最近今年开始走高;
拨备覆盖率为312.69%,相比2023年的352.64%,减少了了39.95%。
拨备覆盖率是衡量金融机构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指标,拨备覆盖率越高说明银行应对不良贷款的资金越充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一直是民营银行的老大哥,为何如今也会面临业绩承压和资产质量下降的问题?
这还要从业务说起,微众银行的个人贷款消费贷凭借着大股东给予的流量,网贷的便利性及门槛低等原因,能迅速把产品推广至大众,以“微粒贷”为主的消费贷也成为了微众银行的主要业务。
但平台流量的竞争近两年在不断加剧,随着抖音等内容型平台进军网贷,民营行业贷款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微众银行的流量红利也开始见顶。
比如据馨金融披露,抖音放贷规模已经突破5000亿大关,要知道,在2023年初,抖音贷款规模还不足千亿。
另外,微众银行的业务偏向于下沉市场,截止2023年底,“微粒贷”业务客户中,超过81%的为非白领从业者,大约85%的为大专或以下学历,并且也为一部分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提供贷款,这些群体融资相对较难,风险也相对较大,微众银行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也加大了自身面临的风险程度。
微众银行如今遇营收增长瓶颈,风险上升等情况,雪上加霜的是,大股东也开始减持微众银行。
据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上半年,大股东减持了微众银行8454万股股份。
部分客户欠债还钱难,微众银行有何“张良计”?
市场上也有部分声音认为,微众银行存在着声誉风险,因此,腾讯不看好微众银行未来的发展,从而选择减持。
据黑猫投诉查询得知,微众银行除了被人假冒打骚扰电话外,可能也存在着暴力催收相关的问题。
关于暴力催收,其实微众银行分别于2020年与2022年作出过回应,都表示持续加强催收的规范性。
但时隔几年,微众银行相关暴力催收的投诉却越来越多,做出的回应,似乎没有产生抑制相关投诉的作用。
当然,黑猫投诉作为第三方匿名投诉平台,真实性有待商榷。
不过投诉量确实不少,搜索微众银行,结果高达19889条。
如果真的存在暴力催收等问题,那可能会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这可能严重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使得用户对微众银行的信任度大幅度下降,不利于获取新用户,会影响到业务长期的发展。
同时,会加大微众银行的受监管压力,暴力催收可能违反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该办法明确指出禁止商业银行与暴力催收等违规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
暴力催收事件容易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会引起社会对微众银行的质疑,给予微众银行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可能造成微众银行品牌声誉受损。
如果真如网友在黑猫投诉爆料的那样,那么这种问题的发生也从侧面佐证了微众银行倾向于下沉市场放贷产生的风险。
面对营收下滑、风险加大,微众银行都做了哪些?
一方面微众银行开始调整业务比重,优化业务结构,比如通过微业贷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通过寻找新的业务模式,来减少对消费贷产品的依赖程度,比如通过与众多财富管理机构合作,来丰富财富管理产品供给。
另外,微众银行招聘业务运营支持岗(委外运营)和业务运营支持岗(法诉),通过招聘相关人员,来监督外包催收机构以及运用法律诉讼方式应对逾期贷款,旨在提高合法合规的催收效率,减少暴力催收的发生。
在内部管理上,微众银行董事长股民在内部会议上发言,号召员工“卷起来”,要求员工早上班、多加班,并对一些业务提出了降本增效的方法。
降本增效是企业应对业绩承压时常见的情况,微众银行如此做也很合理,但这可能引起了打工人的不满,毕竟内卷承压的是员工,此消息一出,就冲进了热搜榜,评论区充满了争议。
其实面对如今的难题,微众银行能打的牌还有很多,毕竟一直是民营银行的龙头,底蕴还是有的。
一是微众银行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持续优化AI大模型的应用。近两年,AI大模型越来越火,许多行业开始发挥AI的赋能作用,许多金融机构也开始实施“AI+金融”,微众银行也不例外。
而且微众银行能够持续为自家的AI模型优化,利用AI技术实现精准营销以及提供更精准的客户个性化服务,并且利用AI进行风险评估,增强评估的科学性,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率。
二是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通过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及推进隐私计算技术运用,来减少发生客户数据泄露的可能,帮助客户减少收到骚扰电话等情况的发生。
三是探索多元化的催收体系,利用新技术优化催收流程。比如专家刘晓春曾建议,通过新技术实现逾期贷款的批量诉讼,例如批量制作法律卷宗、批量受理案件等,以提高催收效率并保护消费者权益。
最后,业绩承压是每个企业都会面对的问题,微众银行此次可以借助业绩承压的问题来改革自身公司的发展战略及管理方式,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另外,风险的上升也意味着微众银行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模式,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