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股的春天要来了?

新视界作者 港股研究社 / 砍柴网 / 2024-06-01 23:10
"

马云早年曾说:“世界上什么床最贵?--病床!这个世界上可以有人替你开车,替你赚钱,但没人替你生病。”

后来的阿里健康、互联网医疗,也正是盯上了医药这块蛋糕,发展至今。尽管口罩事件过去之后,医药行业一直不温不火。但是到了2024年的5月28日,港股互联网医疗股逆势走强,其中京东健康一度涨超9%,平安好医生一度涨超8%,阿里健康一度涨超15%,最终收涨10.1%,创下了近两个月以来的新高。

比起版面上飘红的股价,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阿里健康的业绩何以撑起股价的暴涨?集体暴涨的互联网医疗股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行业趋势?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主营业务营收微增,利润缘何爆发增长?

单从数据层面上来看,阿里健康的财报确实优秀,营收270.27亿元,同比增长1%。净利润达到8.83亿元,同比增长 64.6%。调整后净利润利润净额约14.38亿元,同比暴涨90.8%。但是,营收微增,利润暴涨的背后,主营业务没有出现对应的高增速,而是收购并表带来的利润提升。

分业务来看,医药自营业务作为营收的第一大支柱,对总收入的贡献占比超过85%,报告期内收入237.39亿元,同比增长0.6%;医药电商平台业务营收23.29亿元,同比增长4.1%;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的收入为9.58亿元,同比增长2.6%。规模最大的自营业务营收增速与总营收增速一致,但仍然和利润的暴涨不符。

翻看以往公告,在发布24Q1季报前,阿里健康在1月17日完成了对阿里巴巴集团天猫健康类目商家广告运营权的收购,以135.12亿港元对价,获得了阿里妈妈医疗健康类目的独家营销审核权及附属权利。

具体来看,阿里健康向阿里妈妈收取相应的营销审核服务费,这部分服务费占到阿里妈妈每年从商家收到的医疗推广费的20%,经计算,金额约为12.02亿元。

关于这笔交易,阿里健康在公告中表示:“这次收购,将广告服务纳入健康品牌商解决方案闭环,完善了对品牌商经营服务能力,同时亦显著提高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表面上看,阿里健康用现金收购了一笔每年12亿元以上的净现金流业务,大大改善了盈利能力。但本质上是阿里妈妈在变相补贴阿里健康,背后是阿里集团对阿里健康的资产注入。

根据公开资料梳理,这是阿里第4次向阿里健康注入资产。2017年5月,阿里集团向阿里健康注入了天猫平台“蓝帽子”保健食品在线业务;2018年5月,注入天猫医疗器械及保健用品、成人用品、医疗和健康服务;2020年2月,注入天猫产品及服务、天猫国际产品及服务。

在集团的多次注资的情况下,阿里健康股价一度从2017年的4港元上涨至2021年的最高30港元,市值一度高达4000亿港元。在短期内,输血的效果是明显的,今年年报数据出来后,花旗和美银都对阿里健康给出“买入”的评级,汇丰和里昂均上调了阿里健康的目标价。

但是从长期来看,输血不能代替造血,需要通过合理的运营,将集团注入的业务不断壮大,才是阿里健康加强自身造血能力的关键。截至2024年5月30日,在连续两日上涨后,阿里健康目前的股价为3.59港元,仍然在4港元以下。说明资本的态度很明确,在阿里健康在长期内展示出独立盈利能力之前,仍然需要承担着相对较低的估值。

互联网医疗等待补涨,基本面与政策面双重向好

尽管阿里的股价处在历史低位,但同行们也在挣扎。2021年-2023年期间,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的港股估值都缩水了近70%-80%。

用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的话来说,“这个行业以前是被资本催熟的,但医疗是相对来说比较长的业务模式,并不能被资本短期催熟。”言外之意就是,市场并不是运营不下去,只是原先的估值太高了,需要经历一轮重估。

从港股市场今年的走势来看,恒生指数开年至今累计上涨超过10%,而互联网医疗股仍旧落后于市场,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医疗股整体都将经历一轮触底反弹的走势。

从数据面来看,平安健康2023年战略业务付费用户数超3200万人,同比增长10.7%;京东健康2023年活跃用户数达到1.72亿,日均问诊量达到45万人;阿里健康24年一季度会员数达到7700万,MAU突破3亿。

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表示,2022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达3099亿元,同比增长39%。在2024年预计这一市场规模将增至4190亿元。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健康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大约为6%,而美国大约是18%,意味着中国医疗支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此外,根据摩根士丹利MSCI的中国指数,2024年一季度中,约40%的中国指数成分公司业绩超预期。每股收益EPS在两个季度内持续改善。在政策端的支持下,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盈利前景正在逐步提升,风险溢价和估值修复还将持续。

除了基本面的改善外,在政策层面,2014年,处方药网上销售和物流运输的准入门槛放开。2019年,网售处方药不再被禁止,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体系。

基本面和政策面的双重向好,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2023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高达28140.33亿元,仍然在持续增长,但人口老龄化、90 后积劳、病患群体基数庞大等等问题仍然摆在面前。此时,互联网医疗能够满足人们在传统医疗体系之外的医疗需求,因此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革命的下半场,由AI开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要想探讨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先要回顾互联网医疗商业化的历史。从2000年丁香园网站兴起,再到后来的好大夫、康爱多,如今市场已经分化为“医”“药”两大阵营,一类为好大夫在线、微医、春雨等以持续打磨医疗服务、探索商业闭环为核心的创业公司;另一类则是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等以医药电商平台。每一家互联网医疗企业,盈利是永远的难题。

前者如好大夫多次被曝裁员、瘦身后,再陷被收购传闻;远在美股的1药网股价长期在1美元徘徊;曾经的明星医药电商康爱多处于悬崖边缘;春雨医生在高光之后也陷入了沉寂。

后者如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被很多人所诟病为“名为医疗,实则卖药”,也是依托背后京东和阿里系的现场供应链系统,才得以成为互联网医疗上市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盈利企业。

放眼全球,以海外成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Teladoc Health为例,其商业模式基于订阅制,主要面向雇主和保险公司,付费客户和付费模式相对清晰,且具有很高的可实现性。

相比之下,京东和阿里的线上购药模式中的收益主要是流量和服务佣金,赚的是平台整合与物流分发的钱。不过随着AI大模型的问世,互联网医疗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艾瑞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医疗AI市场规模将达17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3.9%。

在AI加持下,互联网企业不再执着于和公立医疗机构分庭抗礼,而是聚焦于现有业务的经营打磨,提升自营医药业务的仓储供应链效率,优化服务体验,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因此得以盈利。

以全病程管理的过程为例,大模型的落地打通了医疗设备厂商、检测机构以及医疗服务提供商在内的产业闭环。微脉、医联、卫宁健康推出了CareGPT、MedGPT、WiNGPT,希望通过大模型打通医保、医疗、医药之间的数据,形成一个完整的用户健康画像。

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医疗是革命,而不是工具。在AI加入后,互联网医疗对整个医疗产业的改变和颠覆,还将继续下去。

来源:港股研究社

分享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