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螳螂观察
作者 | 青月
这几年,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一直在变。
像汽车,过去的消费者可能更看重车的安全性、油耗低等,可如今再看消费者对车的需求,车联网服务、自动辅助驾驶等过去被视为“边缘”的能力,正在变得愈发重要。
这样的趋势同样蔓延至了扫地机器人行业,随着清洁成本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高效清洁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细,现有的产品已经逐渐满足不了人们对于清洁的需求。
扫地机器人行业需要开始寻找新的量增驱动力。
国产扫地机器人,一道待解的“多元高次方程”
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正逐渐走出量额双降的“阵痛期”。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3年5月,扫地机器人线上销额同比实现10.48%的正向增长。并且,在今年618促销期初期,扫地机器人的销售额也达到了12.3亿元,同比增长4.15%,销量达到35万台,同比增长8.7%。
不过,对比海外市场,我国目前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仅有6.9%,低于美国的15%、德国和日本的8%,从结构看,我国扫地机器人在高线城市渗透率已达20%,但在低线城市中品类认识度尚且不足。
简单来说,如果将这个市场看作是一个“多元高次方程”,那么在“消元”的进度上,我们暂时落后海外市场。
造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行业内的一部分玩家并没有理解“题中之意”,未能发掘用户的真实痛点,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比如辽宁的陈女士在去年购买了一台国产扫地机器人,使用后发现不仅清洁能力不行,稍微顽固一点的污渍都拖不掉,而且轱辘上会缠很多的毛发,需要不停的手动清理。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拉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对产品销量走势也有一定影响,从而导致扫地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较低。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待解的函数较多,但“解法”却同质化严重。
比如,2018年iRobot推出了世界上首款自动集尘机型i7+,大大减少了清理工作量,随后各种品牌的新型号越来越多的适配自动集尘座,包括石头的T7S、T8系列等等。
又比如,在云鲸将智能扫地机从“扫把时代”带入“拖把时代”,并逐步解决上下水、污水处理、自清洁拖布等一系列问题,切实解决了用户的清洁痛点后,不少厂商纷纷跟随,在云鲸的基础上做加法。
这也就导致了现阶段市场上的扫地机器人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扫地机器人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
想要搞定刚需,解开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这个蕴含巨大想象空间的“多元高次方程”,维持品类高成长性,或许需要一些新的解题思路。
以创新为“参数”,云鲸给出差异化解题思路
如何搞定刚需,提高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正在成为每一个“玩家”都在思考的“课题”。
可吊诡的在于,这些品牌仍不可避免陷入了同一框架下的创新倾向,也就是“异质性的同质化”,即看起来似乎有创新点,但产品之间的差异太小,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毫无意义。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坚持做不一样的创新,像鲶鱼一样搅动市场格局,比如云鲸智能,透过8月15日正式发布的J4、J4 Lite两款扫拖机器人新品,可以发现云鲸选择了三重差异化的叠加式创新,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扫地机器人逃离同质化的可能。
一重差异化,是行业顶配吸力。云鲸这次的新品扫拖机器人J4自研的风机,采用了航空铝镁合金叶轮和蜗壳一体化设计,配合旋转扩压技术,实现了7800Pa行业顶配吸力,吸入功率高达21AW,比其他主流旗舰产品高出25%,木地板、瓷砖地面颗粒物去除率高达99%,还能高效去除地缝脏污,清洁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增强清洁力的同时,云鲸在细节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市面上的扫地机器人在提高吸力、增强清洁力的同时,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噪音。
通过在风机上采用叶轮、电机双面平衡工艺,云鲸J4最大程度降低对用户的干扰,此外,云鲸J4的电机还采用了三层防水技术,可轻松应对积水场景,进一步升级了用户体验,这也是云鲸形成产品差异化的关键点。
二重差异化,是云鲸自研气旋导流式零缠绕滚刷。
创新的本质目标是带来体验差异化,让消费者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终端体验。
现在市场上的滚刷主要分为两种“流派”,即胶刷和毛刷,但不管是毛刷还是胶刷,毛发缠绕都是它们共同的痛点,这也让清理滚刷正在成为消费者,特别是长发用户和养宠家庭,最为困扰的问题之一。
将用户的真实需求作为突破点,云鲸新品配备了自研气旋导流式零缠绕滚刷,采用了倾斜式毛刷、锥形螺旋胶条、单悬臂平衡结构等多项技术,不仅彻底地解决了困扰行业20多年的毛发缠绕问题,还能保持静音、呵护地板。
据悉,该功能通过SGS、莱茵两大国际权威机构的防缠绕清洁认证,尘袋毛发拾取率99.56%,滚刷毛发缠留0%,有效解决了毛发缠绕问题,改善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三重差异化,是云鲸的创新机器人轻集尘方案。
基站集尘技术在当时绝对是扫地机器人行业一项革新的技术,也确实让消费者告别传统的频繁手动倾倒垃圾,所以也引得行业内的竞争对手纷纷效仿,几乎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品牌的自动集尘都围绕基站集尘来迭代创新,到今天,大部分品牌产品的基站集尘已经能很好地解决频繁倒垃圾、倾倒时扬尘、面对脏污难受等痛点。
不过,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浮现,毕竟大多基站集尘产品往往通过大容量的尘袋设计去实现长达2-3个月的垃圾存储时间,垃圾在家放几个月,必然会增加垃圾滋生细菌和异味的风险,另外,基站集尘过长的集尘路径,也容易导致大颗粒或有粘性的垃圾容易附着在管道内,降低集尘效率。
云鲸J4的出现,让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其搭载机器人轻集尘系统,云鲸独创尘袋毛发压缩技术,每次清洁后会压缩尘袋垃圾节约20%以上空间,30天以上免倒垃圾;并且,还通过尘袋风干抗菌技术,加速尘袋水汽蒸发减缓细菌滋生,让使用更卫生、体验更轻松。
不仅如此,云鲸J4还采用尘袋滤网一体设计,将集尘袋与机器人滤网二合一设计,让用户实现0维护负担的同时也大大降低耗材成本,真正实现了用户可感知的、能够解决用户痛点的创新。
将“对用户有价值的创新”作为“关键参数”,云鲸成功构建了多重差异化优势。
时代浪潮激荡,谁能成为下一个“解题者”?
从云鲸做扫地机器人的思路上,能窥见一些“多元高次方程”的内在逻辑,但是想要在复杂的推算过程中求得“正解”,考验的还是“解题者”自身的实力。
一个优秀的“解题者”,必须要拥有坚实的“知识储备”,这是求解的重要前提,而在扫地机器人市场,知识储备代表的其实是一家企业的研发实力,这正是云鲸的优势所在。
首先,云鲸不仅拥有一个强大的产研团队,还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平台开发体系,整体研发实力和研发效率不断提升。
与2016年刚成立时相比,云鲸从只有 200 名员工发展到了上千名员工,其中产研团队高达几百名,占比达到 43% 以上,核心技术人员来自来自苹果、微软、艾默生、大疆、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机器人设计和研发经验丰富。与此同时,云鲸产品迭代速度明显加快,从三年一款、两年一款、一年一款,到今年多品齐发,上半年洗地机S1的成功推出,无疑印证了云鲸跨品类研发的实力。
其次,在产品更新迭代的过程中,平台化和模块化技术的稳固升级也不容忽视。云鲸目前累计申请近850篇技术专利,尤其针对风机设计、电机设计、电池安全、无线传输、AI识别等清洁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都已建立专门的研发平台,这些平台均达到行业较高水平,同时也为未来产品线的开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另外,云鲸在成立初期就自建了工厂,实现了自研自产自销的闭环链条,能快速响应创新需求,且有效管控成本及质量,让其有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创造的底气。
再者,“解题者”会解题还不够,只有真正懂得“出题者”,才是解题者的独创性价值,而代入扫地机器人行业,“出题者”自然就是用户,而这也是云鲸所擅长的领域。
云鲸智能创始人张峻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提到:“在云鲸的企业金字塔中,为客户创造巨大价值是排塔尖第一位的。只有客户的认可,企业才有发展的价值。”
事实上,云鲸的每一代产品也确实在不断突破用户体验,J1给用户带来了拖布自清洁的产品解决方案;J2更进一步在拖地维度实现了全自动无需人工的体验;去年推出的J3小鲸灵,更是通过搭载“鲸灵托管”功能,帮助用户实现从“Hands-Free”到“Mind-Free”。从J1、J2、J3再到新推出的J4,都可以看出云鲸拥有极强的用户基因,并正向反馈至销售数据上。
据云鲸内部人士透露,云鲸J4已于8月14日开启全平台预售,截至首销日(9月6日)全网预定量超过20000台,位列包含天猫、京东、抖音等在内的全渠道销量与销额排行榜第一。
对产品创新的执着,和对极致用户体验的坚守,云鲸已然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解题者”,并且找到了“量质双升”的解题方法论。未来,依靠着这一方法论,可以预见到云鲸在多品类、多价格带的战略布局会越来越健全,速度越来越快。
总而言之,通过J4和J4 Lite,可以发现云鲸在研究中国扫地机器人这个“多元高次方程”的过程中,已经找到了差异化的“解法”,其在前期坚守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的逻辑,未来也将逐步兑现。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