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高速增长,核心产品迎来收获期,这家介入企业计划登陆A股

专栏号作者 动脉网 / 砍柴网 / 2022-10-18 21:13
"
神经介入赛道迎来估值修复机会

来源:动脉网

10月10日,港股18A上市的血管介入企业心玮医疗发布公告,拟向上交所申请批准其在科创板上市及买卖,申请配发及发行不超过1300万股A股。

本次拟上A股科创板发行,心玮医疗计划募集14.31亿元,其中8.39亿元用于心玮医疗总部&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92亿元用于营销服务及品牌建设项目,剩下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同期,由于集采降价幅度变温和,医疗设备贴息贷款申请等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市场对于医疗器械子产业的信心也在回升。医药行业掀起涨停潮,其中由医疗器械板块领涨。

在重新被二级市场看好的高值耗材医疗器械中,心玮医疗所在的神经介入亦属于血管介入这一最重要的高值耗材板块,市场规模仅次于心血管介入。国内的神经介入依然是一块未被充分开发的市场,但在这一市场中,成为真正的龙头极具挑战性。神经介入企业在一级市场曾一度被机构疯抢,但在二级市场股价表现弱于预期。

当行业发展回归理性,行业也开始直面此前资本加注下估值走弱的挑战。现阶段计划重回A股的心玮医疗迎来了价值重估的机会,作为国内神经介入龙头,心玮医疗内功修炼到什么程度?动脉网进行了梳理。

神经介入企业应如何破局?

此前,医疗器械行业在二级市场遭遇寒冬,医疗板块经历了一年多的下跌,估值跌至历史底部,神经介入板块也遭遇了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

在泡沫挤出、市场信心也回归理性后,神经介入赛道迎来估值修复的机会。过去的神经介入是否被高估?

神经介入赛道此前被多家资本看好,两大核心逻辑基于第一,脑血管疾病是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国内介入治疗发展晚于欧美;第二,神经介入产品市场由进口企业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很大。

从神经介入市场的基本面来看,2021年的手术量数据即使在疫情的影响下依然增长较快。

2021年新发脑卒中超过300万人,脑血管疾病带来的疾病负担仍然不可忽视。在患者基数庞大的脑血管疾病中,介入治疗术式增长如何?

在全球市场发展中,机械取栓市场在2015年后呈现井喷式增长。海外神经介入标杆企业Penumbra也在神经介入市场中收入颇丰,2021年度总收入为7.476亿美元,比2020年全年增长33.4%。

来看缺血性市场中的机械取栓手术量,2015年,我国的神经取栓手术量仅有5千例,2019年取栓手术量为4.58万例,而2021年神经介入取栓手术量达到了8万例。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临床对于神经介入术式应用也很积极,但由于国内患者脑血管疾病更为复杂,手术难度高,所以渗透率没有出现全球市场2015年后井喷式的增长。

“国内的医生对于采用神经介入手术很积极,国外没有最新的临床数据,促使中国术者在这块更加积极探索。神经介入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神经血管狭窄病人的差异非常大、斑块位置和闭塞程度不同导致治疗的区别很大。对于不同患者的疾病,器械选择的差异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的狭窄手术量依然达到了6万例,未来可见增长更多。随着国内医生的临床数据总结更多,不断探索,有望全世界带动治疗术式的迭代和颠覆。”

从国产替代的角度来看,脑卒中是中国第一大致死病因,发病急、症状重、致死致残率高,无论是行业还是宏观经济卫生的角度,我们都需要拥有自主的器械产品;否则,缺乏市场竞争的外资垄断,只会导致大笔的居民财富和医保基金被高溢价产品消耗。国产替代的产业价值是明显的,2021年以来,随着国产厂家的崛起,市场化竞争已经让神经介入手术的耗材价格下降了三成以上,大大降低了居民医疗负担。按照2022年上半年的公开数据,五家上市公司的神经介入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国产器械的替代才刚刚开始。

从管线进度、产品性能上看,国内企业已经具备了与进口企业竞争的实力。以心玮医疗为例,在产品性能上,心玮医疗核心产品Captor为国内首款多点显影取栓支架,选取美敦力Solitaire FR作为临床试验对照组的器械。取栓支架核心标准为血管再通率、再通时间和安全性。Captor各方面表现优异。

从支付政策来看,神经介入此前也曾受到集采影响,但器械集采运行两周年,降价逐渐温和,降价也会给企业留下一定利润空间。同时,医保政策也明确对于创新术式的产品不纳入集采,处于早期的神经介入生命产品商业化周期更长。

这两大逻辑仍然正确,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神经介入作为新术式,渗透率的提升比想象中漫长;国产替代的路程也并非一蹴而就,对于国产企业能力要求也更高。

在国内这样一个市场结构复杂、产品种类多样的神经介入市场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国产企业一面要耐心打磨产品,另一面也要参与国内神经介入市场培育。才能在发展尚处于早期的神经介入市场中站稳脚跟。

计划登陆A股,稀缺性何在?

国内市场上不乏血管介入企业,心玮医疗在血管介入企业中稀缺性何在?

首先是拥有覆盖从卒中预防到治疗的全产品管线。和冠脉介入赛道不同,神经介入并不是依靠单品能形成商业化利润的赛道,它的独特性在于需要在缺血、出血、通路、狭窄等细分产品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产品组合,来应对多元化的脑血管疾病种类,在这样的独特病情下,单一产品不仅不能形成良好的疗效,更不能构筑有竞争力的企业护城河。

心玮医疗已经拥有缺血性卒中治疗及预防、神经血管狭窄治疗、介入通路器械、出血性卒中治疗等多个领域的产品。

对于多款产品,心玮医疗的管线组合具有很强的协同性。以神经介入中核心的缺血市场为例,心玮的拳头产品是取栓支架+抽吸泵产品组合,以结合抽吸及取栓术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占全部脑卒中病例的近80%,缺血性卒中领域的取栓支架是兵家必争之地,国产有多个产品获批。心玮在缺血性卒中领域的优势是将抽吸产品与支架产品结合,在美国大约50%的缺血性卒中的采用联合干预技术,其余则仅使用抽吸导管。中国病人血管更细,直接抽吸再通率不高。而且极具中国特色的是,中国病人合并狭窄的更多,支架联合抽吸导管后更具血管顺应性,更容易进入血管、血管再通率更高。取栓支架+抽吸泵产品的组合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国临床需求。

心玮医疗的第二大稀缺点在于,心玮医疗一直探索做全球创新,而没有停留在模仿式迭代。

目前,心玮医疗的颅内药球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用于神经血管狭窄治疗的雷帕霉素药物洗脱球囊,该产品获得NMPA审评绿色通道资格,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临床随访,各项随访结果优异。

选择做全球第一个颅内药物球囊也是从临床需求出发,中国颅内狭窄患者全球占比最高,目前缺少好的器械产品,裸支架、裸球囊的再狭窄率较高,心玮通过创新的颅内药球,有望提升球囊指南推荐级别。

除了要做BIC,心玮医疗也在尝试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实现上游自主研发。

随着国内神经介入企业纷纷拿证,国内神经介入进入下半场比拼,稳定的供应和生产能力是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毛利的关键。是否拥有自主的技术平台、加工平台,是否在生产及供应链打通后有优异的运营能力,是否能真正将技术平台进行共享协同运作是长远发展必须构筑的核心竞争力。

心玮医疗一直重视供应链能力建设,新产品成品率不断提高。如今,公司95%以上的品类可以实现国产原料的自主可控及供应。

心玮医疗也看中专业化市场教育能力的提升。在疫情背景下,线下学术会议受到影响,心玮医疗积极参与线上学术活动,尤其是注重基层医生的教育和培训。与术者、与海外KOL医院同步推进线上活动。对于新品的推广,心玮通过与各级卒中中心的互动讨论和学习、在深入探讨新术式的临床推广后,形成了相关术式的最新理念,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并形成了自己产品的新的研发思路。

心玮医疗在港交所上市的这一年,也交出了让市场满意的商业化答卷。2022年上半年营收7671万元,同比增长154.6%,毛利5086万元,同比增长167%。

心玮医疗的战略依旧清晰:秉持商业化、供应链和研发并重的发展模式,着眼于中国未被满足的临床医生和患者需求,致力于提高创新医疗技术的可及性。

如何扭亏转盈,

长期布局看点价值何在

心玮医疗公司上市一年多时间以来,获批了将近10款神经介入器械产品,仅2022年就新获批5款产品,目前15款产品已经可以覆盖包括取栓、狭窄、出血以及预防在内的各类主流神经介入手术及手术所需的通路器械。

此次计划登陆A股,心玮医疗一方面将继续巩固其在神经介入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计划为心脑肺血管疾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着眼于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的高效研发平台,积极拓展除神经介入以外的研发管线,产品包括心脏介入、肺部介入和冠脉介入辅助机器人等一系列前沿的创新器械。近期,公司和南开大学合作的脑机接口完成了国内首例动物试验。

未来,这些赛道的收获必将成为心玮医疗的第二增长曲线,提升心玮医疗的估值

不可否认,一级市场资本的洪流曾让神经介入器械产业过热,但在研发投入、人才吸引、产品商业化上实际上也推动了行业发展。

当行业发展逐渐回归理性,前期巩固拓展了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定能够穿越周期,为行业创造长久的价值。

分享到
医疗器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智能医疗的用户是医生,互联网医疗的用户是病人。
创业者和资本方抱着改变医疗行业的目的前赴后继,冲到医疗器械领域才发现,顽疾不好除,走了一批,死了一批,留下的多少会有些传统的基因。
创新一直是各大行业的企业最为重视的一部分之一,尤其在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如果能研发出专利性的产品,相信影响一定是全球性的。而在医械领域,投资界则发现花大价钱布局医用机器人是趋势之一。
吴以芳,典型的中国式中年男人,朴实的穿着,中等身材,略发福。他曾经的老同事说,“他是个认真的人。”他说,他现在是空中飞人,正在围绕郭广昌的愿景,阶段性按照一个个小山峰在拼......
最新文章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