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稳健,小米三季报还有哪些看点?

专栏号作者 节点财经 / 砍柴网 / 2021-11-25 19:50
"

文 / 七公

出品 / 节点财经

11月23日晚间,小米集团(1810.HK)公布了2021年Q3业绩。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81亿元,同比增长8.2%;经调整净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25.4%,总收入及经调整净利润均高于彭博一致性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本期小米集团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仍达到4390万台,但比2020年同期的4660万部略低5.8%。

客观来看,由于三季度处在618和双十一之间,中间没有大的消费节日,9月份原本可以上新的消费周期又因为整个行业缺芯,只能递延到十月后,错过了消费黄金周。供需两端缺口夹击下,出货量的减少也是市场的正常反应。

而抛开营收、利润这些泛泛的财务指标,我们依然能看到小米在本季展现出的潜力值,以及后续可能要穿越的一些压力位。

/ 01 /

基本盘还是稳

2021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部分收入为478亿元,稍稍高于去年Q3的476亿元;其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4390万台,市场份额13.4%,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位列第三。

其中,国内手机出货量为1040万台,大幅增长20%,市占率亦拔高到13.8%,增加2.8个百分点。

而在国际市场,小米手机业务共录得销售额409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52.4%,境内外收入大体维持“55开”的局面。

根据Canalys统计,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三季度小米在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市占率排名前五,在11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第一。

分区域看,欧洲市场表现最为强劲,手机市占率高达21.5%;新兴市场亦保持上升势头,拉美、中东及非洲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1.5%、16.3%和7.3%。

总的来说,在刚刚过去的三季度,手机行业确实面临一系列困难。

一方面,缺芯潮并无改善反而有加剧迹象,小米集团合伙人、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曾表示,“今年芯片太缺了,不是缺,而是极缺。”

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下原材料、海运费大涨,成本快速飙升,又冲击终端需求。IDC近期发布报告称,三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6.7%,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下降4.7%。

对于小米来说,宏观环境的负面情绪多少会体现在业绩上,但在2020年第三季度高基数的前提下(去年Q3小米手机收入同比增长47.5%,创历史新高),小米手机业务仍然在本期实现正向增长,并在多个海外市场有良好表现,凸显其硬件制造基本盘具备对抗风险的弹性和韧性,“定海神针”依然稳固矗立在中央。

当然,压力也不可忽视。智能手机市场后周期,缓步慢行成为常态,叠加荣耀回归后,市场份额迅速从3%跃升到15%,势必给小米及其他友商的国内业务带来比较大的挤压力。

不过,凭借着多年来沉淀的品牌、规模、渠道等优势,小米穿越周期的底气还是足的。

目前国内市场,小米线上和线下呈3:7的格局,线上份额已足够高,主要攻伐点在于存有增量的线下。

截止到10月底,小米国内门店数量突破1万家,县城市场的覆盖率超过80%,并进一步往乡镇一级下沉。

就门店运营效率而言,今年新开的数千家门店尚处在“爬坡”阶段,伴随着9-12个月培育周期的结束,将逐步迈入利润释放的回报期。

这意味着,最快在四季度,小米或迎来线下市占率的显著提升。

/ 02 /

小米正变得更高级

“高端”是最近几年小米产品的主基调,继小米10系列站稳脚跟后,小米11、小米11 Pro、小米11 Ultra接连面世,以高配高颜值,向价值链顶层发起总攻。

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小米高端手机出货量超过去年全年。国内地区小米定价3000元以上以及境外定价300欧元以上的高端旗舰手机出货量近1800万台,占比超12%;境外定价在300欧元及以上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80%。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米的高端产品线保持着至少行业同水准的竞争力,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小米坦言,今年以来旗舰机对新用户吸引力增加,新用户占比超50%。

当然,背后的“烧钱”代价有目共睹。2021年前三季度,小米的累计研发支出已达到93亿元,同比增长51.4%;截至9月30日末,公司研发人员13919人,占到总人数的4成以上。

但体现在业绩上,却是实打实的“甜头”。得益于高端手机销量的扩大,今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均价1090.5元,相比去年第三季度的1022.3元,上涨比例为6.67%。

产品卖贵了,自然会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Q3单季小米毛利率18.31%,1-3Q为17.96%,均创出同期盈利能力最高。

需要指出的是,本期小米毛利率的提高是在成本上涨的情况下达成的,这又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小米高端机型认知的进化。

一直以来,中低端机型都是小米的粮仓,“亲民”、“接地气”则是外界的固有印象,就好像硬币的两面,这让小米品牌距离消费者更近,但却也让其饱受低毛利困扰。

现如今,随着产品力加持下多款高端机型的崛起,不仅给了小米更多发挥的空间,亦有望一步步淡化“便宜货”的烙印。

不过,在节点财经看来,小米的高端化进程暂时是成功的,财务效果也不错,但仍在“厚积薄发”的途中,其对标的品牌就是华为。后者在遭遇制裁前国内市场份额一度高达48%,高端旗舰版甚至卖超苹果,证明了用户和利润的流向。

小米只有把3000元以上机型的占比再向上拉一个卡位后,或许才算是真正进入到“肉多狼少”的稀薄地带。

而在这一进程中,技术趋同导致高端旗舰机们同质化严重,更大着力点其实是品牌力。

尽管小米的“素人”气质深入人心,但并非没有机会。特别是华为手机缺位后,释放出来的安卓高端市场空缺,反而给了小米难逢的机会。

具体怎么做?高端实际上和线下密不可分,手机作为C端的消费品,高端化不仅仅在于产品价格和硬件配置,还需要线下持续“刷脸”才能占领用户心智。

换言之,线下专营店是小米发力高端的关键锚点之一。

在今年的财报沟通会上,小米总裁王翔曾表示:“目前,线上渠道占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30%左右,也就是剩下70%的智能手机是在线下出售的。而在这部分线下市场,我们小米目前的份额可能只有7%左右。”

70%之于7%,小米在线下市场的“天花板”还远着呢。

按照小米高管在今年10月份的投资者大会中提到的,小米在重要城市的黄金地段都有直营店,约为300家左右。小米之家在MALL的覆盖率55%,未来将达到70-80%。

参考华为当年的打法,直营店作为新品发售的常规第一渠道、品牌输出高地、人才培养基地、最新理念的宣传口岸,大概率能够帮助小米弱化性价比,树立高端形象,打开销量增长的另一扇窗,且能在后续基于品牌的溢价力量,助推其产品进入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

/ 03 /

值得期待的新成长曲线

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近年来手机市场趋近饱和。当一个行业跨入成熟周期后,所在公司必须规划出新的成长路径,及时切换轨道。

除了高端化和挖掘下沉市场,小米围绕着硬件制造原点,从覆盖用户日常生活场景的各种物件出发,乘着5G商用加速,软硬件粘合度越来越好的契机,不断织网。

去年8月,小米将以前的「手机+AIoT」战略升级为「手机×AIoT」战略。

按照雷军的解释,「手机+AIoT」是属于双管齐下双线发展,简单说就是小米的两条主线,而手机x AIoT则是把两条主线并为一条,两者为相辅相成、相互交错的网状关系。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首次破4亿,同比增长33.1%;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小米AIoT平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800万,同比增长42.8%。

该种互通互联又齐驱并进的步态下,小米互联网业务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看到的便是小米互联网服务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明显增加。截至2021年11月22日,全球MIUI 30天活跃用户突破5亿;2021年初至今,全球MIUI新增月活用户约1亿,国内月活用户增长1865万。

反馈到数据上,2021年第三季度,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73亿元,同比增长27.1%,是本期增速最快的板块;互联网业务毛利率73.6%,同比上升13.1个百分点。

尤其是境外互联网业务,同比暴增110%至15亿元,占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的19.9%。

基于该业务持续性的快速增长态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小米新一条成长曲线或者说盈利曲线已然迸发,一个手机之外的“潜力盘”正缓缓浮出水面。

当然,由于新生事物生长的特点,这块业务目前绝对规模不大,在小米总营收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小,但正如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从地球跨越到月球,这棵“小苗”正式宣告了小米第三增长极的“破土”,仍然值得期待。

此外,报告期内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顺利推进,团队成员已超过500人,预计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一言以蔽之,过去三个季度,在各种外围不利因素干扰下,小米各业务稳健前行,盈利能力改善,是一个成熟企业该有的样子。

对于进行时态中的四季度,于刚刚结束的“双11”活动中,小米产品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193亿元,手机、电视、AIoT均列全网第一,加上圣诞节等传统节日助兴,基本坐实可增长的预期。

站在长期视角上,高端化巩固手机基本盘,AIoT、互联网、汽车业务多元发展,小米的未来至少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趋势。期间,基于互联网业务主引擎动力驱动,小米的商业形态将从制造业转为制造+互联网,届时,资本市场也应该重新审视一下了。

回到估值,小米当前15倍的PE值,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两年前,但今年前三季度小米的净利润已接近2019年全年的两倍,投资的击球区可能已经到来。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分享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