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松果财经
在此前一段时间里,经常能够听到有关P2P平台暴雷的新闻。新闻媒体几乎每天都会曝光网贷平台的违约关门、甚至跑路的消息。
不过,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作为曾经国内最大的P2P平台陆金所如今再次传出上市传闻。
据路透社报道称,中国财富管理平台陆金所已经秘密申请在美国上市,预计集资额约为20亿至30亿美元,计划在今年年内完成上市。
陆金所,全称为"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9月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的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
陆金所的背后,有着中国平安这一个强大的后盾。陆金所也因此有着诸多光环加身:国内第一家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互金独角兽。依靠着平安集团强大的资本实力和资源供应,多年来陆金所一直稳居网贷行业的头部地位。不过,就是这样一只集众多"宠爱"于一身的互金独角兽,却屡次在上市的途中碰壁。
"资本宠儿"陆金所,为何上市却屡屡碰壁?
在2011年成立伊始,陆金所是当时国内首批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企业。此时蚂蚁集团还尚未从阿里中独立出来,京东数科还未成立。在这九年中,陆金所由最开始单一的线上理财平台逐步发展成涵盖线上财富管理、普惠金融以及机构金融的金融科技公司发展。而陆金所业务发展方向不断变更的背后,是其对寻求上市的改变与妥协。
成立之后,凭借着P2P业务的强劲发展,陆金所长期领先于同行,在2015年的第三季度更是首次超过美国网贷平台Lengding Club,坐上全球第一大P2P平台宝座。一时间陆金所风头正盛,同时也备受资本青睐。
2016年1月份,陆金所完成了12.16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到了185亿美元,成为了互金行业的独角兽,时任CEO的计葵生更是自信满满的向媒体宣布,计划在A股上市。随着国内众多P2P公司在2016年开始集中上市,趣店、乐信等纷纷登陆美股,P2P行业迎来了"高光时刻",此时的陆金所上市似乎"志在必得"。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打破了陆金所的上市计划。
自2016年5月份开始,出现多起P2P平台暴雷事件,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寒冬"的序幕由此拉开。多起P2P网贷平台暴雷使得国内对P2P业务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持续收紧,行业政策愈发严格。在这样的情况下,陆金所在A股上市计划也随之"灰飞烟灭"。
2017年,陆金所成功实现了首次全年整体盈利,上市的机会似乎又降临到了陆金所头上。然而P2P网贷平台的再度集中暴雷将陆金所的上市梦再度击碎。此前风头无几的P2P业务反而成为了陆金所上市最大的累赘。在整个P2P市场陷入僵局之后,单一的P2P网贷业务已经无法支撑起陆金所百亿美元的估值,而这也是使得其上市梦破碎的主要因素。因此,剥离高风险的P2P网贷业务,进行业务转型成为了陆金所寻求上市的新方向。
业务转型只为上市,劲敌围绕之下能否突出重围
2019年7月份,陆金所正式宣布,退出P2P业务。而P2P作为此前的核心业务,陆金所选择主动抛弃可谓是勇气可嘉。根据陆金所旗下的P2P平台陆金服所披露的2018年财务审计报告显示,陆金服2018年全年营收为30.21亿元(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30.15亿元),同比2017年的38.18亿元下降20.89%;2018年全年净利润为1101.58万元,同比2017年的642.61万元增长71.42%。
图源 :中国互金协会信披系统
可以看出,P2P业务对于陆金所来说还拥有着巨大的价值,但陆金所仍然义无反顾的砍掉了这一业务。如今,陆金所正在转型成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将此前单一的P2P业务转换成银行理财产品、集合资产计划、零钱理财以及基金投资等传统投资理财产品。
不过,瞄准上市之路的陆金所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首先,最不容忽视的就是蚂蚁集团与京东金融。目前,蚂蚁集团的业务领域已经覆盖了从支付、微贷、基金、保险、投资理财以及征信等多个业务领域,旗下拥有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网商银行和芝麻信用等多种品牌和互联网新业务。
而京东金融则拥有第三方支付、基金销售、商业保理、小额贷款、支付许可、跨境电商等六大牌照,建立起了以支付、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保险、证券七大业务板块的架构模式。同时还向B端和C端推出了诸如白条、投融资等业务线。
除了蚂蚁集团和京东金融,在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朝着"去金融,重科技"的方向发展的时候,陆金所选择了朝着重金融以及国际化的方向前进。
在今年6月份,陆金所连续获得了三张香港金融服务牌照,成功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踏出了第二步。2017年,陆金所就已经开始布局国际业务,旗下陆国际获得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资本市场服务牌照"并正式开业,之后于2019年2月再次获批"认可市场操作者"牌照,获准正式向新加坡本地居民提供服务。
虽然通过获取牌照、向海外输出的路径从目前来看符合陆金所自身所拥有的的业务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大数据、AI等"重科技"业务必然会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正面影响,因此未来陆金所能否在这样的一个科技+金融的大环境之下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能否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中概股集体"逃离"美国之时,陆金所为何逆流而上?
在瑞幸咖啡造假事件之后,美国资本市场对于中概股的信任度急剧降低,中概股在美生存难度大幅增加,各大中概股纷纷准备"逃离"美股。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陆金所还要在此时选择赴美上市呢?
首先,陆金所的自身业务目标为瞄准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早在P2P行业进入寒冬之前,陆金所就已经开始布局国际业务。虽然目前陆金所的业务体系及服务群体主要还局限于国内市场,但是未来陆金所希望能够将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市场,成为一家国际金融服务平台。因此,赴美上市将有助于陆金所的金融业务接轨国际,从而帮助其进入国际市场。
其次,赴美上市能够为陆金所给予更高的估值。当前国内资本市场尚且不成熟,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及负面消息的影响,加上此前经历了行业寒冬及政策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这将会使得对其估值偏低。而美国资本市场制度完善,成熟度较高,因此对于企业实际价值的判断更为理性,受市场环境影响较低,给出的估值将会更为符合企业实际价值。
此外,对手争相上市,赴美上市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近期,国内最大的金融科技独角兽蚂蚁集团宣布正在进行A+H上市计划,另一家独角兽京东数科也传出决定在科创板进行上市。在当前竞争对手纷纷选择回归A股的时候,陆金所选择在美上市将能够减轻一定的竞争压力,提高其上市的成功率。
"国际化"成为未来方向,赴美上市能否一帆风顺?
既然未来目标是将朝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前往国际市场上市成为了对于陆金所来说最佳的选择。不过,其上市仍然面临着极大的难度。其中,对陆金所能否上市影响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在2017年至2019年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的P2P暴雷事件。
陆金所自2017年起便开始了去P2P化改革,在2019年更是完全退出P2P行业,但是目前陆金所还无法摘掉互联网金融的这一标签,而这一场行业寒冬也成了烙在陆金所身上的一个印记。如何对国外投资者解释这一场行业暴雷事件,以及在当前外国资本市场对于中概股信任度锐减的情况下获取外国投资者的信任,这将会是陆金所能否成功在美上市的关键因素。
另外,避免或减轻监管风险也能为陆金所的上市之路提供一定的保障。根据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的研究显示,面向C端的小微贷款在2017年大部分时间里为蚂蚁集团提供了近20%的利润。但由于互金P2P暴雷导致监管政策变动,2017年第四季度的收益仅为1.93亿元,远低于第三季度的20亿元。如何规避监管日趋严格所对其财报数据带来的影响,这将能够帮助陆金所提高上市的成功几率。
六年上市长跑,陆金所能否迎来完美结局?
从2014年首次传出上市传闻至今,陆金所在上市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六年。虽然当前陆金所面临着频繁的管理层变动以及未来坎坷的国际化发展方向,背靠着中国平安的陆金所,能否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梯队中最先上市的平台呢?即使陆金所能够成功在美上市,但是其选择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注定困难重重。监管风险差异、如何本土化发展等诸多问题摆在陆金所面前,上市之后的陆金所又能够走多远,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
文章来源:松果财经,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