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播遇上短视频,见证“有声有色”的京片子

专栏号作者 孙海亮 / 砍柴网 / 2019-11-18 16:47
"

1999年,北京的胡同大爷摇着蒲扇,大白背心随风摇摆,手里捧着的收音机放出老北京腔的相声,凡碰到邻居路过,别管是不是饭点儿总得来句“吃了吗您呐”招呼;2019年,胡同数量急剧下降,老北京话也逐渐“消音”,但路口小年轻的手机短视频中,却传出阵阵的纯正京腔。

去年以前,当你在周末早上把收音机调至FM102.5北京体育广播频道,或许能听到一阵浓郁的京味儿。随着固定的开场白,在接下来的三分钟里你将了解一些鲜有人知的北京土话,还能为北京本地的球队加油助威。一年前,因为一些不可抗力,这档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三年的电台节目《土话新说》迎来了它的最后一期。

今年9月初,由《土话新说》主要班底成员参与制作的《北京话匣子》(快手ID:1477163621)开始在快手上播出。与广播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梁言,走出播音室,走向摄像机,开始用更加生动的身体语言和画面来辅助声音的魅力。从传统电台转战新兴短视频,改变的是平台与媒介,不变的是那份宣扬北京文化、让人们重新认识老北京的初心与热忱。

脱胎于体育广播的《土话新说》

广播作为一个技术发展早期的传播媒介,由于频率和波段等方面的限制,其应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在节目设置上往往以主要受众的性质决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大体说来还是为了北京人民而发声,播报日常新闻、天气变化、交通情况以及休闲娱乐等与听众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

2015年,在电台干了几十年的老主播梁言有感于日渐凋落的地方语言和民间文化,提出要做一档传播老北京方言与文化的广播节目,想让人们在节目的感召下,领略北京地方文化的魅力,拾起过去的情结。在其他人的附和与加入下,《土话新说》就这么诞生了。

梁言今年61岁,是广播界著名的播音员,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一口流利的京片儿加上扎实的文化储备使得他成了《土话新说》里的灵魂人物。而在他周围围绕着的,是同样对于北京有着丰富感情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打小就出生于皇城根下,有的从外地搬来北京,在北京生活了数年,北京于他们而言是第二故乡。正是在这种感情的感召下,这一群广播人走到了一起,用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这种热爱传递出去,身体力行为文化传播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为一个地方广播台,它应该有一份责任,那就是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媒体部门的赵松这样说到。

《土话新说》登陆快手 昵称“北京话匣子”

从2015年到2018年,《土话新说》一共播出了一百七十期左右,围绕一本已经绝版的《老北京土话辞典》,选取其中较为生僻的北京土话,并且融入历史知识、传统民俗和地方传说等内容,实现方言用法及含义的普及。

节目播出期间,通过关联微信公众号的流量反馈,单期节目最高能获得八九千次的浏览量。另外,由于《土话新说》依托北京体育广播,因此在内容和体量上受到限制,两三分钟的时间里,需要在分享北京地区文化的同时,还要兼顾介绍本土球队的情况。

开播三年后,《土话新说》节目走到尾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普及北京方言的漫漫长路也走到终点。在电台领导的倡导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继续深耕媒体融合,开始向新媒体领域寻求新发展机会。就这样,短视频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并渐渐将目光锁定在快手上,《土话新说》的精神内核得以延续。

暌违一年多以后,《土话新说》改头换面,以《北京话匣子》的身份通过快手再次与大家见面。负责快手账号运营的赵松说:“话匣子,在老话里有收音机的意思,所以我们叫‘北京话匣子’,也是想在快手上发挥‘收音机’的功能。同时也是利用短视频能够永久保存的特质,弥补广播稍纵即逝的瞬间性。”

快手赋能:将京味文化传得更远

今年9月3日,“北京话匣子”发布了第一条快手视频,教观众正确使用儿化音:“其实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凡是大一点的城门,像朝阳门、宣武门,都不能带儿化音;只有两个半,一个是东便门儿,一个是西便门儿,再一个广渠门儿是可以儿化的;可千万别把前门、天安门给儿化咯,不然一听您就露怯了。”梁言在快手上侃侃而谈,往实木桌椅前一坐,背后是一屏雕花隔断,为他的解说平添了许多意境。

“老北京就好这口儿”、“北京人表示竟然不知道这些,学到了”、“讲解得很真实、很客观、很全面、很到位”、“这话我们河南也说”……在这些快手视频底下,聚集了来自各个地区的老铁,对于北京方言的解说竟然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不同方言文化的碰撞中,梁言、赵松和他们的同事有了更大的收获。

快手依靠其普惠的价值取向和分发机制,为每一个优质视频提供公平的流量输入,这也进一步激发了短视频创作者对优质内容的追求和创作的热情。另外,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极强的粉丝粘性,使得《北京话匣子》可以走出北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被人们认识和熟知。而短视频本身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质,则能够让不同方言文化可以相互对话,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收音机曾是家家户户的稀罕物,用电波传递温暖的声音;如今,短视频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传递声音的同时还能呈现出生动的画面。从广播到短视频,是技术的更新迭代,在不可逆的潮流之中,两种媒介形态或许可以“握手言和”,传统广播人在短视频蓬勃发展的趋势下,重新找到文化传播的无限可能。

分享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