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落化时代,出圈就是“上晚会”?

专栏号作者 李北辰 / 砍柴网 / 2019-08-23 20:19
"
什么是出圈?在《乐夏》现场专业乐评人争论时,大张伟给出了一个伟大的答案:“出圈就是上晚会。”

文|李北辰

前段时间,微博上演了一出“坤伦决”,分居于不同年龄圈层,社会阶级,信息茧房的人群,被一股莫名其妙的对立情绪绑架,本无交集的两代人,将蔡徐坤与周杰伦当作了各自炽烈的情绪出口。

在这场“大型线上行为艺术”中,局外人看到了流量的生猛,亦看到了在部落化时代对“异己者”审美取向的生疏,前者容易被大众领教,而后者其实每一刻也都在发生,只是不太容易被媒体捕捉。

比如,在这个夏天,国内最热的两档音乐类综艺节目是《乐队的夏天》和《明日之子3》,但不知你是否察觉,如今两档节目连同这个夏天都已经或即将结束,却依旧鲜有媒体从严肃视角,将两者直接拿来比较。

为什么?

因为就像蔡徐坤与周杰伦,两档节目从受众到内容,几乎全无可比之处,它们既谈不上是狭路相逢,更谈不上是谁“勇者胜”,它们只是两类人在表达着不同的审美偏好,而若将这种偏好简单粗暴地抽象成流量数据,又委实有失公允。

其实更进一步讲,类似一个同心圆的关系,在严重圈层化的时代,不同音乐综艺节目的受众在“分裂”,但在同一档节目“内部”,又何尝不是?

毕竟在新传播技术的怂恿下,在这个时代,连粽子是甜是咸都能迅速分野成两派,更何况是一场选秀比赛,每位选手背后都是“一群人”在呐喊,每次当我看这种比赛,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摇滚歌手何勇的一句感慨:“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而在圈层化时代,更难的不是“出题”,而是“出圈”。

1

说到摇滚乐,当然要提及刚刚结束的《乐队的夏天》。

虽然冲击力没有顶到“满格”,但在某种温柔的力度上,这档节目确实击破了年龄壁垒,根据百度指数人群画像,关注《乐队的夏天》的人群中,30-39岁的80后群体占56%,40-49岁这群网综“绝缘体”70后占比达18%,与20-29岁的90后群体基本持平。

我自己就属于那56%。而且我发现,在我身边,在朋友圈,广义上的文艺和思想青年,几乎没人不讨论《乐队的夏天》,尽管其中有一部分人强行攀爬至鄙视链上端(当看到新裤子,痛仰,面孔这种老牌乐队在综艺的流量池里雀跃欢腾,一些老派乐迷难免感到失衡……),尽管节目组精准投掷的中年情怀催泪弹,或许无法让中国摇滚乐实现真正涅槃,但搁置在综艺的价值衡量框架,明眼人都能看出,马东绝对是节目策划的行家。

而从传播角度,许多80后中年人之所以能被动接收到“乐夏”的信息,是因为,由于符合某种共同的“自我价值确认”,这档节目在媒体和知识分子圈层受到强烈关注(在他们的成长岁月,听摇滚约等于“有思想”),这些人恰是社交舆论场的中流砥柱,握有蛮大的话语权。

而《明日之子3》的受众,似乎更多是没有社会话题设置能力的95后和00后。

2

事实上,不同受众对音乐综艺的不同选择,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词:出圈。

当圈层壁垒如此坚固,怎样才能顺利出圈?

关于这个问题,我特别同意知名乐评人耳帝的观点,音乐综艺要出圈,要打通三个层面的受众:“一是最基本的普通大众层面,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观看量,但仅有这一点还远不够;二是要有专业粉丝组织的参与,这些分工明确、体系完善如微型社会般具有专业化打投能力的群体,它有着带领吃瓜群众真正参与并投入进一档节目的经验,加深群众的入戏程度,生出掌控感,与节目产生层次的黏合与互动,同时也成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三是节目要有能引发关于阶层、文化、性别等社会层面的争议与探讨,这样才有媒体与意见领袖跟进、讨论与争吵,扩散到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当这三者聚拢在一起,才能最终引爆一档综艺的能量喷发。”

按此逻辑,《乐队的夏天》和《明日之子3》其实都没有完全“出圈”:《明日之子3》满足第一点,缺少二和三;而《乐队的夏天》则刚好相反。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部落化时代,“出圈”正变得越来越难,毕竟任何一种信息工具的出现,都在蚕食着“大众”概念,都能让某一圈层的人瞬间相遇,然后在彼此确认中凝聚力量,也让如今很少再出现春晚这种具备“村口大喇叭”属性,且真正奏效的中心化渠道。

所以什么是出圈?在《乐夏》现场专业乐评人争论时,大张伟给出了一个伟大的答案:“出圈就是上晚会。”

我深以为然。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

分享到
综艺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这个夏天,不管你有没有过暑假,暑期都结束了。
在偶像团体和粉丝经济的风口下,综艺节目产业链的挖掘重回行业视野
把机器人格斗做成类似电竞的竞技产业,培育粉丝经济,或许是用个性化IP撬动全产业链的好方法。这样看来,机器人格斗在中国虽然有些迟到,却迈出了非常正确的第一步。
动辄两三个小时的网综时长洗刷了人们对综艺节目的认知。
机器人格斗,在中国的产业链,究竟有没有未来?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