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机械的产业逻辑,看“基建狂魔”的现实一面

专栏号作者 李北辰 / 砍柴网 / 2019-08-21 10:41
"
所谓“基建狂魔”,其实往往崛起于微末。

文|李北辰

如你所知,大概从最近十年开始,一系列大规模基建和超级工程的问世,让中国被赋予了“基建狂魔”的名头,一些工程拔地而起的速度,像是被时代按下了“快进”键。

我印象很深,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转发了一条英国独立报的新闻:去年1月,福建龙岩,1500名工人在9个小时内完成了火车站新老站房之间的线路转场大施工,项目共动用了7台大型路用列车和23台挖掘机,整个施工过程严密有序,分工精细,准确高效,宛如军队。这让“钢铁侠”感慨:中国在先进基础设施上的发展要比美国快100多倍。

再比如,今年5月,江苏江阴,芙蓉大道京沪高速跨线桥实施拆除工程,作业从凌晨开始,一共调集镐头机和挖掘机等50台大型设备,两个半小时后,大桥被成功拆除,次日早6时,清理工作完成,京沪高速江阴段上海方向恢复通车,这让YouTube一位外国网友感慨:“看一个电影的功夫,整座桥就拆完了!”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它给普通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全国各地的工地总是一片火热。

而若赋予这种火热以客观佐证,那么无疑是工程机械市场,它完全可以充当基建景气指数的晴雨表——尤其是在网络世界“惨遭戏谑”的挖掘机,由于在各类工程建设中用途甚广,更是堪称现实世界反映实体投资活跃度的风向标。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6月,纳入统计的25家主机制造企业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13.7万台,同比增长14.2%。要知道,2018年国内全年挖机销量是20.3万台,同比涨幅45.0%,已经创造了历史新高。

不只是朗朗上口的挖掘机,今年上半年,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其他工程机械品种也在保持高增长,尽管工程机械的销量和使用量并非时刻重叠,但它仍能清晰勾勒出各地工地的方兴未艾。

嗯,或许“倍速”稍有下降,但“快进”尚未停止。

当然,倘若不是被赋予“基建狂魔”这种网络化表达,我猜很少有人会对工程机械——这个低调,枯燥,却至关重要的行当有太多关注。今天不妨让我们以一家拥有65年历史的老国企为样本,将“基建狂魔”还原到最真实的“施工现场”,看看它的产业逻辑是什么。

1

还是先从一个例子说起。

如果你酷爱超级工程,一定知道一件事:就在不久前,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段全部贯通。

这是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长的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福州将与平潭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和经济圈。

在诸多行业专家心中,这座桥无论是建设标准还是施工难度,都要高于港珠澳大桥和杭州湾大桥。其地处台湾海峡,全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09天,8级以上大风平均为123天,且水深浪高,最大浪高约9.69米,加之海底岩面倾斜裸露,让这里成为常识中的“造桥禁区”,可以算是目前全球在建难度最大的桥梁工程。

而掩盖在大桥的恢弘气魄之下,易被媒体忽视的另一条新闻是,随着大桥建设进入后期攻关阶段,就在不久前,陕建机股份所属的庞源租赁在该项目中标总合同额已突破亿元大关,成为目前国内塔吊租赁行业有史以来单体合同额最高项目。

想起这项超级工程和这条行业新闻,是因为上个月末,因工作关系去了一趟西安,还到访了陕建机这家老牌国企。

我自己是学机械设计的,算是对当前工程机械市场——尤其是起重机行业的发展稍有了解(毕竟大学毕业论文就是起重机……),在道路工程机械,建筑机械,桥梁施工设备和产品研发制造与租赁服务方面,这家企业都知名度蛮高。

尤其是最近几年,依托于庞源租赁,在塔机租赁领域,从规模上已经做到了全球首位。

当然,大多数人在享受城市化恩泽的同时,几乎对城市化的建设“基底”毫无所知。比如谈及被镀上“共享”外衣的租赁经济,最光鲜的无疑是C端的汽车,单车,甚至雨伞和充电宝,但在常年远离聚光灯的工程机械领域,产业模式的日趋成熟常被人忽视。

事实上,与共享出行平台大幅提升社会效能(一台私家车95%的时间处于停放中)的逻辑相似,过去建设单位需要购买二三十台塔机,但可能一年也就用三个月。而从十几年前开始,工程机械租赁的形式就已在中国出现,如今更是逐渐规模化和规范化。轻盈的资产管理方式,完备的配套服务,让更多建筑公司能够根据业务和市场变化,轻松调整租用设备的数量,摆脱重资产束缚。

某种程度上,这也加速了“基建狂魔”的崛起。

2

更像是提升社会效能的一部分,在2015年左右,陕建机开始谋划建设更多基地。

由于运输成本等原因,塔机的基地建设非常在意产业半径,讲究与大都市圈的“亲疏远近”,基地选址主要考虑交通要素,一般都是在大都市周边50-100公里左右的地方。

倘若你对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稍有耳闻,一定马上想到,这种辐射半径,与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的布局逻辑颇为暗合。

陕建机与他们达成的第一个合作协议是落户黄陂,他们未来将在这里设立智能起重机械设备生产区,以及智能装备再制造基地。

譬如,一个具体应用场景是,在基地辐射的范围内,把旧塔机——不仅是陕建机自家的,还包括数量更多的其它建筑商——升级为更环保和安全的新塔机,且从涂装,检测,维修,实验,全部都是智能化流程。

这是个蛮大的市场。

事实上,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装备再制造”高度成熟,在旧金山一地周围就有三四个塔机基地,且非常标准化——要知道,相比于传统的“现场维护”,这种基地模式对塔机质量和环境质量都更有益处,且可以把塔机向高端化的服务型产业推进,也更像是促使产业进步的某种必然。所以简单来说,陕建机对新基地的定位是“6S店”,不仅服务自己,更服务体量更大的外部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落户武汉黄陂后,陕建机又先后与华夏幸福签约,落户郑州长葛,贵阳清镇,河北文安。

短期内的高密度签约,与后者能提供的服务有关。就像陕建机董事长杨宏军所言,如果是自己搭建一个基地,首先不会有很好的产业关联,在当地从零起步的成本会很高,而产业园则可以提供技工培训,引进高端人才,住宿条件,优惠奖励等各种福祉,在最大程度上帮企业降本增效。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我们的产业非常了解,知道你最适合在哪里建基地,知道能为当地建设带来多少效率,等等。”

比如,作为龙头企业,陕建机携自身庞大体量而来,往往会产生某种区域带动作用。

在《枢纽》中,作者施展有一个重要洞见:由于地缘位置和超大规模性,中国其实是世界秩序的自变量。所谓“自变量”是指,其存在本身,就会让周围的“因变量”——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如旋涡一般被“卷入”到它身边,最终牵动整个协作系统自发演化,升级迭代。

事实上,这也是各个产业园引进陕建机这种龙头企业的一个核心逻辑,它像是一块强大的磁铁,吸引包括电机系统,配件零部件,运输供应等制造装备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迅速就位,以系统自发主导的积木式产业逻辑,一起把市场做大。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逻辑下,倘若某个区域成为一个产业的创新中心,往往会遵循收益递增的网络效应,趋向自我强化,随着时间推移,优势会日趋明显,从而不断拉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市场角度,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看来,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加,以及环保趋严导致设备更新换代(挖掘机的寿命为8年左右,塔机基本12年一换)等原因,在短期内,工程机械的市场需求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

但这些枯燥的机械,永远都会离普通人很远,不过在我看来,人们至少可以记住一点:上文提及的这些地名——黄陂,长葛,清镇,文安,大多数人应该是第一次听说,这是因为所谓的“基建狂魔”,其实往往就是这样崛起于微末。

这才是它们真正伟大之处。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

分享到
制造业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这是一个全新模式,把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都结合起来了。
制度基础设施层面上的一些缺陷使它不由自主地加入到游戏中来,而且不由自主地做出把规模做大的选择,最终就出现这种情况。
出身于制造业的传统企业家DISS互联网,李书福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自称家电女皇的董明珠,已经多次猛怼过贾跃亭,而且点名道姓,从不客气。
作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共享经济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花样翻新。
或许是受华为外迁的触动,深圳龙岗区对房地产泡沫开始警惕。在去年前两月经济分析的报告中提到,在楼市火爆的带动下,房地产投资额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74%,制造业投资大幅萎缩,同比下降60.4%,占比仅...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