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旦:中国古建筑“守护神”

专栏号作者 裙枚 / 砍柴网 / 2019-07-08 19:54
"

“我做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让祖宗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绽放第二次光彩。”

2017年4月,位于东阳巍山镇的三贤楼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三贤楼公司”)来了一位来自台州的客人。来人自称是某上市公司的老板,他看中了三贤楼公司修复的一座古建筑“中庸堂”。这是2009年吴永旦在路过金华火车站附近时发现的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古建筑,他毫不犹豫就买下了,并花了两年时间修复它。

如今,有人看中了它,并打算将其买下,吴永旦有些不舍。他耐心地向对方介绍了这座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自己在修复中所花的时间和心血。最终,双方谈好了价格,准备成交。

最后,吴永旦很不经意地问来人:“请问您买去这座建筑做什么用?”

他万万没有想到,等待他的是这样一句话:“我买去就是我的了,我做什么用还需要你来管么?!”

惊愕过后,吴永旦说:“对不起,这个房子我不卖了,你出多少钱都不卖了。”

半年后,又来了几位江苏如皋的客人要买“中庸堂”。他们开出的价格比上次少了400万元,但是他们说得很真诚:“我们一定会将它放在如皋最显眼的位置,给予最好的保护,也会让如皋人民免费参观,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古建筑。我们也希望吴总随时到如皋,指导我们对这个建筑进行保护。”

吴永旦听了,想都没想,就签了协议。他说:我做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让祖宗的好东西在我们手里绽放第二次光彩。

成交之后,吴永旦才知道,这位买家是如皋花木大世界的董事长。

那么,吴永旦是谁?他为什么热爱古建筑到了如此“偏执”的地步,甚至不惜违背“市场精神”来做古建筑的生意?退一万步说,如果一直做这种不赚钱的生意,吴永旦对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究竟能走多远?

自幼与“古”打交道

最初,吴永旦还真是将其作为一桩更赚钱的生意来做的。而且,他做古建筑生意是受了香港著名影星成龙的启发。成龙的父亲原籍安徽,对家乡怀有眷恋,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返故里、住进古朴的大院。为圆父愿,成龙一口气买了7幢明代古屋和一座古戏台。

“其中有一座古建筑就是我的一个朋友卖给成龙的。”吴永旦说。

吴永旦是浙江东阳人。1994年,年仅15岁的吴永旦开始师从家乡的一位老手艺人学习雕花技术,在此后的三年中,他不仅对绘画与建筑的关系了如指掌,对各色木材的特质也有了深入的了解。1997年,18岁的吴永旦出师自立,开始到各处收购一些古玩、古家具,并将其卖到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华人聚居的地方。2002年,生意越做越大的他到了上海,专门做古家具生意。也正是在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将收购的一套古建筑卖给了成龙,转手就赚了好几倍。

“当时我就想,我卖掉一大货柜古家具,也只有几万元的收入;可是买一栋老房子,也不过几万元,却有几倍的利润,为什么不做呢?”吴永旦说,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决定将卖家具、古玩赚的钱投入到古建筑中去。

吴永旦买的第一套古建筑,是2006年在诸暨找到的一套清代道光年间的祠堂以及与之配套的戏台。一个半世纪的风侵雨蚀,这座祠堂早已破败不堪。吴永旦将其买下之后,放了整整一年,到2007年才开始修复。

那是吴永旦修复的第一套古建筑,他调动了所有的知识储备,绞尽脑汁、拼尽全力将其修复。“如果这套古建筑让我今天来修复,我肯定会换一套方案,自己也会更加满意。”

这是吴永旦的“处女作”,尽管不够完美,但他对它充满了感情。这套古建筑也十分传奇:2009年,被一位在上海的台湾人以40多万元的价格买走,2013年,吴永旦又以60万元买回;2015年,再次以80万元的价格被第二个买家买走;3年后,这位买家又以150万元的价格卖回给吴永旦。

“直到现在,它还在我的手里。”吴永旦说。

一入古建深似海

2013年,吴永旦在去福建宁德考察古建筑时,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看到了某陈姓藏家收藏的“阮元围屏”。他对这个围屏一见钟情,希望能买下它,然而主人并没有打算出售。在此后的两年里,吴永旦每次去福建,都要特意去宁德,去看一眼这围屏。“买不到,看看也好。”

2015年秋,吴永旦突然接到了陈姓收藏家的电话,对方和他说,由于急需资金,需要将自己的部分收藏品出售,其中包括这个阮元围屏。“这些年好多人来看过这块围屏,我感觉你最诚心,我相信你也不会马上把它转手卖掉。”

吴永旦马上去了宁德,以200多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幅围屏。将其带回东阳,像宝贝一样供奉着。而宁德的那位陈姓收藏家,每次路过浙江,也都要去一下东阳,看看曾经属于他的宝贝。

“阮元围屏”无疑体现了吴永旦对历史文化遗存近乎痴迷的热爱。不过,这只是一个购买与保存的问题,而对吴永旦来说,倾注更多心血、耗费更多精力的,是对古建筑的发现与修复。

2011年,吴永旦在金华市曹宅村发现了“博鳌堂”。这是一座巨大的木结构建筑,长25米、深12米、高11米,分为5间。吴永旦第一眼看到博鳌堂时,就被它宏伟的建筑构架震慑了。“它原先的主人,一定有非常雄厚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他有做一件流传后世的大作品的意图。”

吴永旦将其买了下来。他算了一下,“博鳌堂”的修复率在35%左右。博鳌堂有2858个构件,那就意味着有1000多个构件需要修复、还原。这些构件有的只是破损,有的则完全缺失。

吴永旦认为,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是雕梁画栋,每一块木质构件,都不仅仅是榫卯结构这种基本的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历史信息。对于缺失的部件,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当时的建筑特点,再根据已有部件传达的信息,才能精准地、符合逻辑、符合文化传统地对其进行还原。“比如梅兰竹菊,都会是成套出现的。如果某个部分的雕刻出现了梅兰竹,那么缺失的那一部分的图案就一定是菊花,如果你雕刻成荷花或者牡丹,那就错了;再比如色彩的使用,在明清时期,朱、黄是至尊至贵之色,不是与皇家、宫廷有关系的,不敢轻易使用这些色彩,在一般性的明清民居里面,就不能使用这种色彩的彩绘和雕饰。”

吴永旦团队在对1000多个构件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与还原后,从2015年开始进行修复工作,用了整整两年多时间,直到2017年底才宣告完成。

痴情如我有几人

因为热爱,所以传承;因为热爱,所以保护。

对于古建筑,吴永旦的两个关键词就是:传承,保护。“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这两者其实是一个整体。”吴永旦说。

而实际上,对于古建筑的修复,只是“保护”的第一步。“如果我们把房子修复好了,放在那里让他空着,那也不是真正的保护。”吴永旦认为,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并非是将其贴上一个“市级保护文物”或“省级保护文物”的标签后,然而贴上封条就万事大吉了。由于江南地区潮湿多雨,易生白蚁,因此,正确地保护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古建筑修复之后,需要防潮、防蛀、防白蚁。不通风、不透气,是导致老房子迅速腐烂坍塌的致命原因;其次,一定要有人在其中居住。房子与人一样需要呼吸,需要生气;没有人居住的房子,就会失去光泽。再伟大的建筑,如果没有人生活于其中,那就是一件死物;第三,在古建筑中接入现代电器,必须先做好消防系统。

当然,这些只是古建筑保护中需要强调的方面。吴永旦认为,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需要运用科技手段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

“我们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进行合作,进行古建筑的保温、保湿,隔热、隔音,以及采光、防火等研究。比如现在在一个450平方米的建筑物中,只需要一台功率1500瓦的设备,就能解决恒温、恒湿、恒氧等要求。”

世博会上展风采

从吴永旦开始,三贤楼公司修缮的古建筑就有了魂魄,有了风骨。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吴永旦提出了“修古如古”“不改变古建筑原状”的基本准则。吴永旦说,所谓古建筑的“原状”,就是古代建筑原本的结构、样式、色彩等。明清古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大都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外观形制古色古香,各种构件风化破裂,表面油饰色泽陈旧,彩画图案或者部分剥落,或者残缺不全,但是这种陈旧是历史造成的,也正是古建筑的原貌和原状。这种“原貌”如实反映了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成就,建筑物上的斗、拱、梁、枋,所雕刻的花鸟走兽、山水楼阁、民间传说、历史掌故,都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与风尚。

在三贤楼公司,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几乎到了严苛的地步。一幢50万元收购的古建筑,吴永旦常常要花上100万元甚至200万元对其进行修复;其他公司三个月就可以完成的修复工作,在三贤楼公司常常要花半年、一年甚至两年时间……与“多快好省”的理念相反,吴永旦要求三贤楼公司的员工们精益求精,以“工匠精神”对待每一个构件。“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制作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在三贤楼公司,从不要求员工每天必须做出多少量来,却对每一个构件的工艺与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我们做的每一部作品,必须是可以传世的佳品。”

吴永旦和三贤楼对古建筑的“严苛”,逐渐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其声誉也日渐为业界所知。2015年,三贤楼公司远征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吴永旦全部用金丝楠木纯手工打造的“花厅”在中国大舞台上展出,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关注。

2014年,吴永旦和他的三贤楼公司拿下了安徽阜阳的“管仲老街”项目,这是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以明清时期的皖北合院民居和商业街建筑为隐形骨架,以管仲文化、民俗文化、老街文化为脉络,以管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在长达6.1公里的长街上,三贤楼公司搭建了1000多套各式明清古建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在这个熠熠生辉的古建筑群落中,游览观光、特色商业、文化民俗、民宿客栈、民俗演艺、多彩购物等各种功能融于一体,实现了传统人文与现代商业的有机结合。

来源:浙商封面人物;主笔:王文正、宋亮

“傻子”吴永旦

在很多同行眼里,吴永旦是个“傻子”。在别人尽可能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时代,吴永旦却像一个老匠人一样,持之以恒,执着地坚守着古老的技艺和记忆。

因为这一点,三贤楼公司在古建行业并没有赚到“快钱”。相反,却由于对“慢”与“精”的坚持,成为一家重资产的公司。然而,也是因为这一点,三贤楼三兄弟——吴永旦、苏煌欣、葛仲彬在多年的合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没有红过一次脸。因为在他们看来,三贤楼公司存在的目的,本来就不是赚钱,而是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李峰是浙江万众达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万众达公司”)董事长,在加入三贤楼团队之前,他曾开发过房地产。但是在2017年,当他结识“三贤”后,便决心转行,专门做古建行业。

李峰认为,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不但需要情怀,也需要资本的支持。没有资本实力,只能是小传承、小保护。只有以资本为后盾,这‘情怀’才能健康、持久地继续下去。”

为此,他说服了吴永旦,并以资本方的身份成立了万众达公司,由万众达公司控股三贤楼公司。李峰的加入,使得三贤楼公司的资本实力大增。

然而,在李峰的眼里,三贤楼公司最大的资本,一是吴永旦,二是公司的800多名能工巧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阳市还能用传统手工雕刻的建筑工匠,仅有2000多人,平均年龄超过53岁,而三贤楼公司就占了800多人。

“在我眼里,吴永旦就是一座神,他就是我们公司的灵魂。”李峰说。经过数十年的浸润、熏陶,吴永旦已经练就了一种本领:一幢古建筑只要经他看过,他很快就能判断出这古建筑的建筑年代,以及建筑物主人所具有的理念。

在吴永旦的眼里,古建筑既是文物,也是艺术。它是凝固的历史,是立体的音乐,是三维的诗歌,是全息的文化。“古人为什么能将一幢建筑物建造得那么好,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沉醉、让人震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古代的工匠在做事情时,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他们将自身的生命精神都贯注到每一块木材、每一刀雕刻上去了。”

而吴永旦就是这样一个生存于现代世界的“古代人”。他不讲效率、不计成本,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吴永旦的做法,可以说是不合时宜,然而,唯有此,古建筑才能得到切实地保护与传承。而李峰的进入,在于从资本的高度进行战略布局,推动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上升到国家与社会层面,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和个人的理想。

分享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