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解锁“30秒朋友圈视频”,短视频社交分发时代已来

专栏号作者 科技唆麻 / 砍柴网 / 2019-06-12 22:12
"
微视下的短视频社交

科技唆嘛(ID:techsuoma)原创

作者:科技唆麻

短视频玩家们缠斗三年有余,但行业却丝毫没有尘埃落定迹象。

究其原因,短视频这一信息载体仍有着巨大潜力等待挖掘。不仅是垂直内容的短板始终无法补齐;哪怕纵观过往,无论一种文化现象在短视频中掀起了怎样的波澜,最终真正引发全民关注的那个引爆点,几乎都逃不开微博、微信社交平台。

更有趣的是,不仅“XX去水印”长期霸占着平台们的相关搜索,瞄准这一“商机”的开发者们甚至开发了各类“去水印助手”程序迎合用户们的分享需求。

这无疑揭示了一个现象:只有社交分发才能赋予短视频穿透次元壁的能量。

产品之争归根结底都是巨头之争。泾渭分明的赛道划分,意味着只有横向布局足够扎实的玩家才能有打出一手组合牌的资本,比如刚刚宣布解锁全新能力的微视。

6 月 12 日,微视低调开启了 30 秒朋友圈视频能力内测。用户只需在发布界面勾选“同步到朋友圈(最长可发布30秒)”按钮,即可将视频同步到朋友圈。同时,以往发布过的视频也可以在个人主页打开后的左下角点击“同步到朋友圈”实现。

既然是内测,微视也为解锁这一能力设立了一些门槛。用户可以在微视中刷到经纪人小微发布的特定视频解锁资格;或者直接搜索关键词“30秒”或者“30s”找到解锁视频;按照惯例,已获得内测资格的用户也可以通过将特定视频链分享好友一起“上车”。

看起来,借着为朋友圈 10 秒视频“扩容”,微视又将获得一个强有力的短视频分发渠道。

但其实,微视的这一动作早有端倪。

在前不久的 2019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便为“升级内容生态”画出了两个重点,其中之一便是“微视会从创作能力、互动形式和社交场景进行创新”。

关于 30秒朋友圈视频的解锁,一方面要看到的是其对于内容生态升级的落地;而对于全行业而言,更值得参考的是它究竟在“创作能力、互动形式和社交场景”体现出了怎样的思考。

1.算法+社交,双线分发

创作者被算法“绑架”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高效的分发模式解决海量内容与需求匹配的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反过来塑造了内容的生产。

“当一个现象级的短视频作品出现后,基于吸引流量的目的,同类型产品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激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付晓光就曾如此分析。

科技唆麻换言之,短视频平台其实是典型社交媒体而非社交网络,自然需要吸引眼球的刷屏出圈内容。

复杂网络奠基作《链接》中,作者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提出了“枢纽节点”这一概念和无尺度网络模型。枢纽节点可以理解为关键节点,它是在一个网络中链接了更多其他节点的“高等级节点”。

而整个复杂网络又符合二八定律,这两成的枢纽节点,占据了八成的资源。

社交平台作为典型的复杂网络,亦符合上述规律。KOL 之所以能占据八成传播资源,凭借的是鲜活的人格,以人设、三观吸引用户,也自然由此承担起了优质内容筛选器与放大器的价值。

对于微视的创作者而言,朋友圈这一分发渠道的加入或许是重新站上起跑线的机会。

内容创作可以不再完全以“被推荐”为准绳为了算法创作视频,而是有机会寻求在关键 KOL、大V、名人等品味与资源的加持下,在发挥空间更大的 30 秒里寻求以情节与创意打动人心。

算法的确没有价值观,但短视频作为一种内容形式,总会有创作者在寻求艺术价值的提升。这也正是机器至今仍无法代替的。

2.以社交关系为原创视频赋能

社交与短视频的并不只是分发这么简单。为优质内容赋能的同时,它还是真实生活的承载。

科技唆麻以海外为例,短视频已经被视为续命的必争赛道。生不逢时的短视频鼻祖 Vine,宣布将推出视频应用 Byte 试图卷土重来;Snapchat 掀起的“万物皆可Stories”趋势愈演愈烈,甚至职业社交平台 LinkedIn 也推出了“学生之声”。

很简单的道理,智能手机为用户解锁了“走到哪拍到哪”的创作欲,类似饭前“消毒”发朋友圈这类即刻分享生活瞬间成为了刚需。

但在国内,目前的状况是单纯在算法哺育下,短视频平台已经逐渐“秀场化”。对口型、尬舞的表演成为主流,而真正记录生活参差百态的内容却难以赢得足够流量。

对于微视而言,30秒朋友圈视频的看似是以独家能力,为朋友圈做了短视频的增量,但同时也是为微视基于真实生活的原创内容蓄水。

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思考。对于内容平台而言,相对合理且稳定的用户结构其实是金字塔型。头部用户仅为少数体现其标杆价值,腰部与尾部用户负责保持平台内容生产的活力。

这一点在当年的直播大战中早已被验证。平台可以砸出重从别家挖走头部主播,但后者的底蕴以及更强的“造血能力”却能很快扶持新人保持竞争力。

换言之,微视的这一步巧妙之处便在于将平凡大众的创作欲导向了短视频平台。

实际上,短视频的大众化正在愈加明显。日前发布的《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短视频对于新增网民有极强的拉动作用。以最近半年为例,新入网用户短视频使用率为 53.2%,仅次于即时通信、网上搜索和网络音乐。

具体数据来看,2017 年时用户经常收看的短视频节目类型主要是搞笑类,提及率高达 80.5%;而到了 2018 年,该数据已经下降 20 个百分点以上。

或者可以这么说,微视的“算盘”在于为更多普通用户提供发声机会,以此在用户粘性上占据优势。

3.视频社交的正确打开方式

众所周知,伴随网络带宽的不断提升,人们在线社交的形式得以不断丰富。承载方式从文字逐步向图片、音频迈进。于是,声画兼备的视频也被顺理成章地视为下一波社交革命的发力点。

不过,如今看来阻挡在视频社交普及前早已不是技术手段,文化障碍与生活习惯才是其更难以逾越的一环。

陌生人之间显然行不通,这一点看看隔壁瞄准陌生人社交赛道的产品,花了多少心思设计游戏化的机制帮助用户“破冰”就是最好的证明;而在熟人之间,想象一下仅仅为了说一声早安,便要加上各种特效、滤镜、美颜无疑过于低频且刻意。

在科技唆麻看来,短视频更应该与表情包画上等号,服务于提升社交效率与质量,而不是取代文字/语音成为社交手段本身。

显然,微视把握住了这一尺度,为用户提供了无压力的“轻社交”。在不对原有使用逻辑进行大改的前提下,仅仅是连通短视频与社交产品两座孤岛,而把社交玩法决定权留给用户。

在具体场景中,微视充当了用户的短视频发布器,通过使用内置特效、挂件、滤镜等,用户可以更加便捷地制作短视频在朋友圈分享,这或许才是视频社交的正确打开方式。

4.最后

在短视频竞争进入下半场后,考验的重点将愈发倾向于产品背后的生态协同能力。作为一棵从社交长出来参天大树,腾讯似乎已经成为社交保证用户活跃与留存的最佳范例。

刚刚开始内测的微视的 30秒朋友圈视频,究竟能为其在短视频战争中攻下多少城池暂未可知。但对于腾讯而言,目前开放的尺度至多算是常规武器。以腾讯在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来看,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转载,请联系ID:spymagicv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