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医疗推出21款创新产品,专注智慧医院和分级诊疗建设

专栏号作者 动脉网 / 砍柴网 / 2019-05-15 17:45
"

2019年5月14日,上海——在第8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上,GE医疗携21款价值型重磅新品和智慧型创新解决方案亮相,涵盖智能型医疗影像设备、数字化应用和服务、高端复合手术室、智慧重症、移动诊断等诸多领域。

新闻图片1:GE医疗展台.jpg

GE全球高级副总裁、GE国际业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表示:“面对全球医疗变革趋势,GE医疗始终立足行业最前沿,依托深厚的运营经验和全球化的资源积累,深入推进个体化精准医疗实施,并聚焦全球化能力的本土打造,满足不同地区市场需求。具体到中国,GE医疗基于对本土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关爱恒心,持续厚育技术与数字化创新沃土,加速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携手行业共建精准医疗生态,全面助力中国医疗服务智慧化过渡和分级诊疗落实。”

数字创新 助推医疗服务智慧转型

针对持续聚焦的临床诊断、资产管理和医院建设三大数字化产出领域,GE医疗于本次CMEF上推出了最新的APM资产云管家、云心电解决方案、云影像解决方案以及整合人工智能辅助功能的心脏磁共振影像解决方案(Cardio MR AI Solution),助力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可及性,加速中国医疗服务智慧化升级。

云心电解决方案是基于云心电架构的数字心电一体化解决方案,可构建上级与基层医院间的区域心电网络,实现数据高精度采集和一体化传输;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分析诊断,将云心电远程会诊中心专家诊断报告回传至基层的云心电采集点,便于患者就近享受大型三甲医院的优质诊断服务,助力完善以县域为核心的基层医疗综合服务体系,实现分级诊疗“大病不出县”的阶段目标。

据悉,大连庄河医院于2017年6月正式引入GE医疗云心电解决方案,部署专业的心电检查和监控、以及数据分析系统,支持远程心电会诊平台的日常运行。

依托GE医疗云心电解决方案,医院实现了常规心电图检查数据一键传输,基层医生操作简便,数据传输非常便捷,5分钟内上级医院的医师便可获取心电图数据并给出常规诊断。同时,上级医院的医师可持续关注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指导基层医院医生为患者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基层培训与患者随访并行,诊疗效率及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截至2018年底,远程心电会诊平台运行正常,共计为2.4万名患者进行了近3万次的心电远程诊断,平均每月协助基层医院救治STEMI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4例,医院的PCI手术量两年内增加3倍,心血管外转患者由2016年的17%降到7%,仅2018年就节约医保农合基金近500万元。

GE医疗中国副总裁陈金雷表示:“目标年内完成更多试点项目,让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都能够获得大医院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整合心电图AI预判功能,减少医生的重复性工作,提升诊疗效率;基层医生能够在上一级中心医院的指导下,进行心电随访、预后恢复期治疗等,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APM资产云管家作为GE医疗在中国落地的首个数字化项目,是中国团队按本土需求定制的整体医学装备智能管理及优化方案,今年展出的最新版本整合“放射科指挥中心”“设备管理调配平台”等模块,将进一步满足各级医院对于医疗质控、运营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的需求。APM资产云管家未来还将向更开放式生态平台发展,以支持及整合其他设备管理应用,为智慧医院及政府数据管理保驾护航。

同时,为进一步优化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各级医院未来都将主要通过基于“云”端共享医疗资源。依托全新升级的云影像解决方案可随时云端查看、处理和共享医学影像,与外院专家协同阅片,实现多科会诊。同时减少病人重复检查,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度,助力基层医疗、非公医疗集团或医联体实现资源协同,实现跨地域、跨院区的专业诊断协助。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基于云端计算能力的心脏磁共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Cardio MR AI解决方案,依托GE磁共振技术,不用屏气,即可在自由呼吸下完成全心、全胸信号采集,实现全胸可视化、定量化分析,更直观呈现心脏形态结构,配合强大的云端后处理计算能力,实时获得结果。AI辅助医生进行定量分析,赋能临床高效、优质诊疗。尤其在心脏瓣膜疾病、先心病科研方面,更具突出优势。

目前,该解决方案已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研究中心等多家医院落地应用。

技术创新,驱动个体化精准诊疗

作为全球医疗技术创新的领导者,GE医疗中国以患者关爱理念为驱动,通过整合专业、细分的高端医疗设备和软件算法、影像后处理等高级应用,于本届CMEF上重磅推出多款影像设备新品。

包括全球首款心血管专业CT 设备CardioGraphe 、配备业界首创空气线圈以及智能感知平台技术的高端磁共振SIGNATM Architect 3.0 T、专注于实体肿瘤手术和诊治的多设备整合、一体化手术影像平台INTERACT Angio- CT Suite、复合手术室解决方案7OR等,深度结合临床需求,满足行业更精准、高效、安全的诊疗需求。

专注于医疗影像创新100多年的GE医疗,近年来一直通过医疗影像设备的智能化创新,为临床和疾病早期发现、精准诊断提供利器。此次展出的AIR技术平台和配备智能感知技术的高端3.0T磁共振SIGNA™ Architect新品,从线圈信号采集源头进行技术变革,采用了GE独有的纤维导环结构,不仅实现了线圈的轻如毛毯,大大改善检查体验,更以更大范围、更有效的信号采集,从采集源头实现更高的图像信噪比。

对于GE的创新挑战,GE医疗中国首席创新官戴鹰认为:第一应该避免头脑被禁锢,创新就是要颠覆原有的东西,跳脱出原来总结的经验。有很多东西不一定要靠过去的模式来实现。团队需要有办法能跳出条条框框,寻找新的模式。

第二,对于大企业来讲,挑战就是指企业的迭代速度。创新在市场上需要迭代,迭代的意思是指,不断寻求市场对创新的反馈。因为当企业越大,团队越大,流程也会越来越复杂。不能像小的初创企业一样做到两个星期一次迭代,这对我们来讲是巨大的挑战。

SIGNATM Pioneer 3.0T 中山一院实例

始建于1910年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历经百年沧桑磨砺,在成功诊治许多危重、疑难和罕见病例的同时,也为我国医疗界填补了诸多空白。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三级甲等医院之一,更是我国华南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重要基地。

坐镇广东,服务华南,更以“技精德高”闻名东南亚——正因为中山一院突出的综合诊疗实力,慕名而来的患者量不断攀升,年门急诊量已突破490万人次,病床使用率高达95%以上。不断加码的诊疗需求一方面标志着医院的口碑,而另一方面更为医院的运营和诊疗效率带来了巨大挑战。

作为区域性权威,中山一院影像检查和诊断信息的标准自然也更高,磁共振扫描正是其中的典型。以膝关节磁共振检查为例,常规来讲要包含T1、T2/T2脂肪信号抑制扫描、横断面以及冠状面四个序列的扫描,而中山一院在上述四个序列外,还要求进行冠状面T2+ T2脂肪信号抑制扫描、3D多梯度回波扫描等序列,以便从更多角度获取详尽的诊断信息,确保精准诊断。

在患者数量和检查需求量都与日俱增的现实情况下,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对于磁共振设备的处理速度、工作流程、图像质量等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数量和质量的两难,成为中山一院放射科主任李子平的切肤之痛。他坦言:“中山一院配置了五台磁共振设备,但即便从早7点一直到晚上12点全天候工作、每天完成250人次扫描的前提下,住院患者的平均等待时间仍有5天,门诊患者预约检查的时间甚至超过1个月。如何提升患者流通量、通过更好的磁共振设备技术进一步优化、加速检查和报告流程,从而提升诊断效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难题。”

图片5.png

2019年,中山一院全新配置了GE医疗高端磁共振设备SIGNATM Pioneer 3.0T,而基于中山一院患者数量庞大、图像质量要求高的特点,GE医疗就磁共振“百人行,万里赢:SIGNATM Pioneer超感先锋系列挑战赛计划”(以下简称为“百人挑战”),向中山一院抛出了橄榄枝——在一天之内,基于SIGNATM Pioneer 3.0T磁共振设备在扫描速度和成像质量上的优势,凭借GE医疗培训专家、现场工程师和影像科技师、医生以及护士的紧密配合,尽可能多地对患者进行常规+增强磁共振扫描。

这一挑战计划的落脚点是务实的,价值是深远的——凭借实际的操作,打破大家对磁共振设备每天只能进行40、50个部位扫描的固有预判,同时探索磁共振影像检查流程和标准的更优解,为缩短患者的等待和检查时间、释放影像科室及医院运营的价值潜能开辟可行的路径。

为了保障挑战的顺利,李主任率领团队和GE医疗的培训团队一起展开了严密而周详的准备工作:

图片6.png

首先,影像科技师和影像医生在GE培训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为期10天、包含近千次扫描序列和参数调整的“突击培训”。

其次,根据不同部位的扫描需求对当日接受扫描的患者进行统筹分类,并在李主任与技师长的主导下,从转运、摆位到应急设备配备等层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全面的预警和部署。直至挑战前一天,GE医疗培训老师还再次跟科室的医生、技师一起,根据医院的图像质量要求对本次挑战所涉及到的2000多个参数进行细节调整。

立足Pioneer 3.0T的神“助攻”,外加影像科医生、技师、护士以及GE医疗培训团队的精诚协作,在挑战当天早8点到晚9点期间,中山医院放射科提前4小时完成了过去一天预约的病人——包括80个平扫部位及24个增强部位的扫描,共104个收费部位的扫描。

而本次挑战成功的大功臣SIGNATM Pioneer3.0T,更在扫描速度以及图像质量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李主任表示:“挑战赛让我看到设备本身能力、技术的提升,也看到了进一步扩大患者扫描流通量的可能性。相信我们今后在患者转运、检查、报告流程的进一步优化,不但能保证图像和报告质量,更能够加大流通量,提高诊疗效率。”

分享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