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独角兽们的纵与横

专栏号作者 银杏财经 / 砍柴网 / 2019-04-13 13:43
"

 

 

来源 | 银杏财经(ID:threemornings)

作者 | 汪小楼

编辑 | 杨一枝

吴军在《浪潮之巅》写道: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显然,再成功的企业也都必须扎根于它所生存的商业时代。AI也不例外。

近几年来,AI企业们在互联网覆盖的各个行业,圈了一块地、插上了一面自己的旗,并逐渐将这个高门槛技术“吆喝”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很多意想不到的AI应用场景在这一两年相继涌现,渗透汽车、医疗、教育、安防等诸多领域。

当然,最备受瞩目的还是为这些领域提供技术支撑的“爸爸”们:商汤、旷视、云从、依图。

众星捧月

几年前,国内外就流传一种说法:如今创业,你得首先假装有AI。

毕竟,喊出一个与时俱进的口号,这不仅能迅速在创业这条道上抢占一个制高点,还能更好的获得资本青睐。

如果能喊出这个口号的同时,又有点真才实学,那么你在拿投资人的钱那一刻,不但不用卑躬屈膝,还可以大声说话,依图曾经就是榜样。

 

“我们非常看重投资人的品牌,我就是能拿到最好的投资人的钱。”依图联合创始人林晨曦在说出这话的时候,何尝不是对自身实力的一种褒奖。

2013年,林晨曦和另一位依图联合创始人朱珑去跟真格基金徐小平谈融资时,徐小平听了二十分钟左右,就大概明白了依图想要做的是什么事,于是大腿一拍,很爽快的表示:这钱我投。

但接下来的一幕让整个场面瞬间陷入了尴尬,面对徐小平的激情满满,林晨曦和朱珑反问了一句:我们为什么要你的钱?

双方就最后这一个问题,又谈了八小时,最终才达成合作。用徐小平的话说,我从下午3点跟他们聊到深夜一点,我们就这么认真地去争取这个机会。

 

同样的待遇,商汤也曾有过。当初IDG决定投资商汤,并为其估值2亿美金时,所有商汤创始团队都感觉懵了,因为当时商汤什么都没有,连公司都没注册。

IDG这一举动让其他同行有点摸不着头脑。所以就有人说了,当时我们没有完全看懂,他们确实有很多论文,但这看上去并不是一家公司。

享受过第一次高姿态待遇后,再把标准降下去就很难。也难怪后来商汤内部一直流传着一种骄傲的说法,商汤不是以融资驱动的公司,有很多机构争着想投资,但不是谁想投就可以投的。

另外两家AI独角兽云从和旷视从诞生起,也没缺过钱,吸金能力无与伦比。资本以众星捧月的方式,让其估值一轮高过一轮。

不过,如今AI这条赛道上,已经变得很拥挤,新兴的创业公司在拿钱这个问题上,就不再有这般幸运了。由于自身的不确定性带来了资本的不确定性。

有太多的初创公司现在都将自己身上披上了一层AI战衣,表现形式五花八门、花样百出。以至于很难明确分清楚,哪些公司是拥有真正的硬核技术,哪些公司是把AI当作一个中饱私囊的噱头。

资本不再激进,热钱不再涌动,对于商汤、旷视、云从、依图等公司来说,既是优势,又是挑战。

 

看好AI的人会认为,未来十年或者更长时间,AI在国内甚至全球绝对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有下一个BAT级别的企业出现。

AI作为高门槛行业,本身就自带很高的技术壁垒属性,很难做到白手入行,这对于如今奔跑在行业最前面的AI独角兽们来说,已经有了天然优势。

不看好它的人会说,这个AI每一次来都会给人带来一种感觉,这一次就是众望所归,这一次就要改变全人类了。可事实上,每一次AI都有负众望,所以都挺怕它的,甚至比互联网发展早期还让人不放心。

互联网早期每家公司的护城河基本都是靠资本堆积,最后化为泡影的例子不胜枚举。

气泡还是气球?

对于资本,业内早就有一个共识:资本只是你一生之中一个恋爱的情人。

她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情人,在你吹气泡的时她拼命给你加料,让你吹一个美丽的气泡。

但是,当感觉气泡变不成飞升的气球或者即将破灭时,她做好了跑路准备的同时,兴许还会撂下一句:您接着吹。

商汤创立早期能获得资本天价估值和巨额融资,很大程度上来说,就彷佛是在资本的鼓动下,吹起的一个美丽“气泡”。

融到第一笔钱后,商汤一边大兴土木组建超级计算机平台,一边跑马圈地高薪招聘专业人才,很快第一笔钱就花光。

 

那一段时间,商汤联合创始人徐冰到处拉投资,希望可以拿到更多的钱。但几乎是四处碰壁,譬如投资人的这句:“你们是在做研究院还是在做公司?

那时候的商汤就像是一个浑身上下都挂着武功秘籍而根本不会打架的梦想青年。短时间里,有秘籍又有梦想能备受资本青睐,可是时间久了这些都会变成浮云,资本更看重的是你到底能不能打。

况且,在那个唾沫星子横飞的年代,这个行业遍地都是秘籍,满大街都充满着梦想。

资本的短暂冷场让商汤进退维谷,最后还是任泉雪中送炭担任了救火队长一职,将商汤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后来任泉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投商汤时风险其实挺大。

 

任泉动用了其投资公司四分之一的资金总量不说,当时的商汤只不过被戏称为“只有一堆论文的人工智能公司”,因为商业路径不清晰,资本市场对其大多持观望态度。

商汤的经历也从侧面证明了,技术储备和商业落地之间的那一道鸿沟很难跨越,这是所有创业公司早期都会面临的难题。

虽然,如今商汤基本上做到了跨越这道鸿沟,任泉的“赌博”式投资也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果放到整个大行业里面来看,像任泉、商汤这样“幸运”的也屈指可数。

其实,所有行业的创业公司,都离不开这样一个创业过程:风口来时,在资本的鼓励下,创始团队从一开始就拼命地吹“气泡”,不幸的那一大批人,随着气泡破灭,所有努力都烟消云散。

幸运的少数人,在人为克制和运气成分使然下,不但将气泡吹成了气球,到最后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后,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飞上天的热气球。

财经《资本局中局》曾报道,2016年9月滴滴投资ofo时,瞬间引爆共享单车市场,用一位投资人的话说,仅仅一个礼拜时间,如果你人不在北京,基本上就投不进去了。

 

就连沈南鹏为了再多抢占一点投资份额,在打电话的过程中不断跟李斌套近乎:“咱这关系,咱关系这么好为什么还不给我这份额?”

在那个特定的时间段关系比钱重要,钱也变成了泡沫。戴威也跟着飘了,以为可以乘坐即将成型的”热气球”环游世界:“终有一天,我们今天的ofo会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

商汤、旷视、依图、云从等AI独角兽的融资经历虽然远不如共享单车那样疯狂,但不得不承认多少都有点那种疯狂的影子。

而且,它们目前都还在吹气球阶段,在没变成热气球之前,资本泡沫随时都有可能破灭。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商业化落地,开垦更多的蛮荒地,成了它们最大的挑战。

商业落地路漫漫

尽管AI时下火热,几家AI独角兽也风头正盛。但它们如今实现商业落地的领域屈指可数:安防、视觉、金融。而且在这些实现商业落地的领域还未做到完全深入渗透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

 

有着“国家队”之称的云从,在安防领域一直是强项,但在与传统安防设备供应商海康的交锋中,时常处于尴尬境地。

2017年,海康发布了一套深眸系列的摄像机,紧接着云从也依样画葫芦在11月发布了一套。结果,其安防团队在与海康的正面交锋中,几乎被打得找不着北。

用其高管在接受腾讯《深网》采访时的话讲,海康是安防领域的华为,从供应链到用户新需求跟踪都比较强势。最终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型公司落入尴尬处境,智能安防摄像头与传统安防设备的适配性成问题,成本过高。导致的结果是智能摄像头卖一台亏一台,量级始终难越5000台。

安防产品基本上都是依靠代理商渠道出货,经过长时间努力,云从跟全国很多代理商都建立了良好关系,拿下了很多省份一线城市的试用期和市场份额。

但如果与全国安防市场总份额比起来,云从的这些市场份额只不过是九牛一毛。

在视觉识别领域,商汤跟旷视斗了多年,尤其是在AI和手机产业的结合上,两家几乎是寸土必争,也让华为、小米、OV系等手机厂商纷纷站队,与两家其中之一选择合作。

 

手机厂商们对人脸解锁算法的要求一直比较苛刻。譬如,商汤、旷视等公司在与手机厂初次合作时会认为,将人脸解锁算法做到三四百毫秒延迟就够了,但手机厂商的要求是低于一百毫秒。

AI公司通过了手机厂商一系列近乎变态的质量控制和要求后,原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却没想到新的危机又来了。

确立AI会是大势所趋后,手机厂商们在与AI公司合作的同时,转身也建立了自己的AI研发中心,华为、OV都已经付诸行动。

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看得见的“命门”一直捏在别人手里,而且这些手机厂商们还拥有强大技术背景和雄厚资金做后盾。

这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算是率先为AI创业公司实现商业化落地打开了一扇门,后与传统银行机构合作也为它们带去了真正收益。

 

AI人脸识别技术和算法大幅突破了银行、金融机构的识别能力,填补了人力识别的空白,坏账率、欺诈业务明显下降。可以说风控已经是AI公司目前对金融业输出技术的主力之一。

未来银行、金融服务机构对风控的标准,并不是简单的抓“坏人”,也不是一看便知,而是能做到未卜先知,尤其是对那些薄信用的人群。这些人群并不是没有偿还能力,而是还没有养成信用消费习惯,很难用传统评估手段评估其风险系数。

这就需要AI技术通过各种手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条件,做到事先潜在评估,帮助银行、金融机构开发更多客户的同时,也帮助这些人群降低信贷门槛。

从这个层面来讲,AI对金融行业的技术输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AI技术在落地无人驾驶、医疗等领域时,近年来喊出的口号一波高过一波,但以目前这些领域的基础条件来看,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实现大规模落地。

由于数据不成熟、算法不足等因素,也直接增加了AI公司将其技术向其他更多传统行业推进时的难度。这些技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操作手段,并不是客户的刚需。更重要的是,AI技术落地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使很多传统客户望而却步。

总的来说,AI技术想要落地的所有行业,蛋糕其实很大,具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完全渗透我们不得而知。对于这些AI公司来讲,最关键在于能不能活到那一天,并亲眼见证和参与这伟大的时代。

不过,这一直是个未知数。

纵与横

任何企业都面临一个由小到大的问题,大了之后怎么发展,基本的路子有两条:一条是多元化,一条是专业化。

专业化、多元化这一纵一横的命题,曾造就了无数辉煌企业,也让无数企业瞬间灰飞烟灭。

 

淘宝、京东是成功纵横捭阖的榜样,前几年的凡客是这条路上的天花板。究竟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这也是如今AI独角兽们亟需面对的问题。

依图联合创始人林晨曦曾说:“AI是一个强技术驱动的时代,非常依靠技术创新和驱动。在互联网时代,寡头入局之后,小公司是没有机会的,但是人工智能时代不同。不管大公司也好,小公司也好,技术是不是0到1的突破的时候,大家是平等的。”

诚然,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初创公司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做好一件事,做到单一的技术突破和极致的专业化,反观大公司普遍拥有“慢病”,很难做到这一点。

多元化横向扩张最好的办法就是搭建平台。这方面,商汤无疑比另外几家同行更具优势。

商汤一直都在强调自己并不是一家只会人脸识别的公司。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一家提供底层智能工具的公司。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商汤希望成为一个像发电厂一样,执牛耳在手标准由自己说了算,哪个行业需要电,需要什么样的电,都能适时满足其需求掌握全局。

 

商汤正在深耕耘织的“1+1+N”模式就是这样一种打法,第一个1是核心技术,第二个1综合性能力平台,N是不同行业。通过前面的1+1,给后面的N个行业卖技术。

不管是林晨曦口中的所谓专业化能力,还是商汤正在进行的“1+1+N”模式,听起来都很不错,可实际现实却让它们很尴尬。

继续专业化吧,又无法满足不同客户、不同行业日益增长的AI多样化需求。AI所涉及的细分领域,比任何一个行业都复杂,而且这些单一细分领域所能产生的营收盘子不够大,无法源源不断为其提供新鲜血液。

打造平台,进军多元化又有诸多难题。一个足够强大的平台,必须是完全走精品路线,都必须对数据负责,对用户价值负责,否则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对平台和用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而且,精品路线不是光靠精英团队、大把钞票或者一个口号就能完成,它需要平台拥有一个健康自然的生态链,这样才能最终完成大规模变现。

更何况,这条路上还横卧着BAT三座大山。

BAT入场后,都是采取搭建AI平台,依托于自身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优势,为其他各个细分领域行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这本是它们的强项。

更别谈它们在这方面的资金累计投入数额比单一任何一家AI独角兽的估值还高。

淘宝、京东的纵横战略之所以能成功,其前提是多元、专业化都做到了极致,行业里再无能威胁其地位的竞争对手后,腾出手来扩张。

目前,AI独角兽们还远远没达到这个境界。也许,连它们自己都能感觉到,在纵与横之间捭阖就像是如履薄冰,很可能踏错一步就粉身碎骨,踏对一万步才能安全到岸。

铁锁横江,锦帆冲浪。

分享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