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美国标准普尔进入中国意味着什么?

专栏号作者 坤鹏论 / 砍柴网 / 2019-01-29 20:20
"

我们生活在两个 " 超级大国 " 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公司。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凭借信用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弗里德曼


 

一、标准普尔进中国

昨天(2019年1月28日)下午16:00,央行官网发布了一则在财经界很爆的公告:美国标普全球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

这则公告称,对美国标普全球公司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予以备案。

同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亦公告接受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

这标志着标普已获准正式进入中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同时,在公告中还说:“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支持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且符合条件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这意味着,未来美国另外两大评级巨头:穆迪评级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都有可能进入中国。

坤鹏论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穆迪早在2001年7月就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办事处,开拓中国业务,并积极申请中国评级执照。它还为中国专门开发了国家级评级,为中国国内的债务资本市场投资者提供有关中国发行人及债务工具信用质量的意见。

那么标准普尔进中国到底有什么意义?

首先,央行表示:“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是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评级机构的引入,有利于满足国际投资者配置多元化人民币资产的诉求,也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对国内土生土长的评级机构将是一次严峻考验。

不管是人还是企业,过分的溺爱和呵护反而造就不出栋梁,国家此前一直将国外评级机构挡在门外,希望国内的评级机构男儿当自强,并赋予重望,结果呢,大部分机构却这份国家的爱当成了自己耍流氓的资本,不自珍不自爱,在实际运营中严重不负责任,评级结果毫无权威可言,把投资人当傻瓜戏耍。

有传言称,国内的不少评级机构就是收人钱财替人办事,导致很多垃圾债评级还很高,甚至只要多付个几十万就可以把评级向上微调半级,这样发债成本至少能节省几百万,何乐而不为。

有的机构更加恶劣,以评级报告要挟企业,弄虚作假,良心大大地坏了。


 

 

再次,因为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标准普尔自带光环,所以国外投资人对其更加信任,有了它的加持,将为国内优秀企业和产业的招商引资带来益处。

最后,国家一直希望发展企业直接融资,从而摆脱企业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

而直接融资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发企业债券,近些年被各种骗骗骗骗惨了的老百姓根本没有能力真正了解企业的信用,而国内评级机构弄虚作假,基本已将信任耗尽。

没有信任,没有交易!

而标准普尔进入中国后,将有国际权威的评级机构对国内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使得老百姓的投资风险随之降低,虽然不可能100%消除风险,但肯定比以前要放心得多。


 

二、标准普尔的发展史

坤鹏论曾在《他是股票技术派的鼻祖 道·琼斯指数的缔造者 》详细介绍过世界上第一个股票指数——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数的诞生,由于它的成功,效仿者开始跟进,美国先后出现了很多股票指数,经过时间的洗涤和大浪淘沙,如今最有名的当属标准普尔500指数,它也是通过上市公司价值加权计算得出的指数,包含了美国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的股票。

其实标准普尔500指数只是该公司的一个业务线,下面坤鹏论就来聊聊它的历史,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为什么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会那么牛。


 

1849年,正值美国西部开发与铁路建设大繁荣,亨利·瓦纳姆·普尔到了《美国铁路》杂志社担任经理和编辑。

1860年,普尔编辑出版了《美国铁路和运河史》,专门统计铁路公司财务和运营状况等相关信息。

有可能是看到搞金融信息服务存在着巨大商机,1868年,普尔离开《美国铁路》杂志,与他的儿子亨利·威廉姆·普尔共同创办了H.V和H.W普尔公司(下面简称普尔公司),并出版了《普尔美国铁路手册》和《普尔铁路官员名录》,每年出版一次,因为内容严谨而全面,并以“投资者有知情权”为宗旨,所以很快就拥有了大量付费客户。

1906年,另一家名为标准统计局的公司成立,它专门编写非铁路公司的财务信息,并采取用灵活性更高的索引卡片形式出版发行,使得信息更新频率得以提高。

1919年,普尔公司更名为普尔出版公司。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投资银行、股票和债券蓬勃发展,普尔公司和标准统计局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分析企业债券和市政债券,揭示公司和城市信用风险以及投资机会,逐渐积累起了不错的用户口碑。

后来,众所周知的1929年世纪大股灾爆发,世界经济陷入危机,与金融行业紧密相联的评级机构也遭遇巨大的经济压力。

无奈之下,两个竞争对手选择了抱团取暖,1941年,普尔出版公司和标准统计局合并成为标准&普乐公司,简称S&P,后成为美国市场中业务规模最大的评级机构。

都说危机中一定会藏着机会,此话一点不假。

起初谁也没有想到,股灾和经济危机会给评级机构带来天赐新机遇。

股灾和经济危机让美国政府痛定思痛,决定要好好整顿金融市场,加强监管,并把部分监管职能转交给了评级机构,更厉害的是,它强制要求银行只能购买评价良好的债券。

可以说,这个生意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还有国家做背书,并且带有强制性,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很快成了备受追捧的香饽饽,金融机构和企业付费获得评级信息成了刚需,发债方都会主动提供资料给评级机构使用,而在股灾中饱受摧残的投资者也开始将防范风险放在投资第一位,对债券的违约风险非常敏感,于是评级机构出版的信息手册订阅量不断攀升。

尽管标准普尔相当于捧上了铁饭碗,但它十分重视自己的声誉,没有见利忘义,更没有将直接收益放到第一位,继续兢兢业业地进行专业分析,为客户规避投资风险,从而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1957年标准普尔公司开始编制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平均股票指数相比,标准普尔500指数具有采样面广、代表性强、精确度高、连续性好等特点,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指数。


 

1966年,麦格罗·希尔集团收购标准普尔公司。

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决定将更多监管权力移交给评级机构,并且设立准入机制,认定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家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NRSRO),并正式以这三家机构的评级结果为依据,设定各种监管规定,比如:要求货币基金只能购买获评“投资级”的债券等。

也正是凭借了这个契机,美国的评级机构统一改变了以前的商业模式,不再以刊物付费订阅为主,而是开始收取企业评价分析费,并开创了咨询业务,自此收入和利润大增,这三家首先获得国家认可的机构也迅速垄断了美国市场。

而标准普尔的母公司——麦格罗·希尔集团此时也果断地进行了战略转型,缩减印刷出版和图书交易业务,将公司从出版公司向信息公司转型,大力推动电子化和数据业务,确立教育和金融信息服务为集团两大支柱,而标准普尔则为金融信息服务的核心。

1998年,标准普尔母公司——麦格罗·希尔集团创始人的孙子哈罗德·麦格罗三世接任集团CEO,这位富三代不负众望,在其任期内大力推动了标准普尔的全球化扩张,使得评级业务遍布全球125个国家,为世界各地超过220000家证券及基金进行信用评级。

而其海外业务为集团贡献了40%的收入。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分享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