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专栏号作者 镜像娱乐 / 砍柴网 / 2019-01-21 23:17
"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影迷小A君是一个老罗铁杆的粉丝,锤子发布会每次都去,同时他的大部分出行都依赖共享单车,他也是较早一批papi的粉丝之一,但最近他所期待的《燃点》却非常难以在影院看见。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我是找了单位和家附近七八家有去过的影城,基本没有排片,最后在一家距离单位公交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影城才发现了适合的排片。”

这可能是目前《燃点》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尽管罗永浩和papi的粉丝也不在少数,但这毕竟是一部非常小众的纪录片。《燃点》于1月11日上映,上映首日排片仅占0.3%。面对同档期《大黄蜂》《“大”人物》《白蛇:缘起》等十余部商业片的夹击下,《燃点》在营销和口碑的带动下,排片不降反升,上映6日后,排片逆袭到0.5%。尽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燃点》每天的上座率几乎也都高于首日,最高甚至达到了23.4%,在同档期影片中遥遥领先。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数据来自:淘票票专业版

其实对于纪录片而言,虽然有像《二十二》那种绝对的话题性爆款,但冷静下来看,关于人物类的其他纪录片却难有大的起色,那么这部略反鸡汤和有点“悲丧”的《燃点》才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即便“人生不值得”

起点和过程才是最终主要的

从老罗获得投资、papi走红、共享经济兴起,到如今其实也不过短短的三五年而已,创投圈也从高潮到了一个需要冷静反思和重新梳理的时期。

但从客观上看,即便经历几年前疯狂的创投期之后,近两年在创投方面总体的投资额度和积极态度其实并没有特别的缩减,《燃点》中大家最熟悉的老罗其实已经是创投圈中的老人了。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和papi一样,前两年大部分的创投业所关注和追逐的节点也大都趋于项目人本身的魅力和项目的新鲜度,和《燃点》中大部分的主人公一样,影片中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其实并不为大家所熟悉。

“我们所能看见的大部分人物类纪录片要么卖惨、要么炫富,像《燃点》这样直面投资和创投业残酷真相的作品实在太少了。”

一位看过影片的并喜欢纪录片的观众和笔者反映,近期内所上映的纪录片他基本都看了,《生活万岁》和《四个春天》都很美好,但对于很多年轻观众起不到太多的社会经验累积的帮助。

《燃点》不是那种所谓的心灵鸡汤,他没有大部分人物传记纪录片的炫耀和神奇的人物光环,也没有那种“特定”群体的人物的极端人生履历,那种中国纪录片着重关注的目标他不存在,但他们所表现的主人公正式真正意义上在推动这中国社会的变革。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二十年前,硅谷的奇迹创作了初代互联网,近五年中国互联网成长则促使《燃点》中大部分的人物获得了自己宝贵的创业机会。

其实和其他国家地区一样,创投的风险无处不在,出现中途崩殂也是常态,只不过在国内特殊的舆论环境下,大家对投资风险可能出现的问题均过多将责任转移到个人身上。

但《燃点》并没有刻意回避这些问题,甚至面对起来既坦然又无奈,在资本风险不断加剧的今天,显得尤为难得。这也是该片趋同于其他纪录片的根本不同之处,大部分纪录片感觉人物会在镜头前有刻意粉饰自己的成分,《燃点》则显得那么的真实。

对于所有创业者而言,刚刚过去的2018可能真是要面对“人生不值得”,但对于他们而言,创业的起点和中间所经历的过程才是最值得铭记,《燃点》恰好记录这个过程,毕竟真正能够成功并占到金字塔顶端的人也只有那么几个而已。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高端人群更关注影片

他其实是一场创投端的聚会和狂欢

别看《燃点》上映到十余天票房才刚刚接近600万,但这相对大部分纪录片已经非常不错,在猫眼APP专业版上,影片的评分也达到8.7分。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更为重要的是,标记想看人数不足3500人,但却有超过2300人为影片打分,这也说明想看影片的人都有极高对影片评论的参与性,参与积极性远高于其他影片。

对于一部非常小众纯粹由网络热门人物和创投帮“出演”的影片,是不存在仅依靠老罗和papi就可以拉动观众入场的可能性,毕竟纪录片本身就有较强的限制性和门槛,哪怕是《四个春天》达到猫眼淘票票评分双9、豆瓣过8,票房仍然在千万左右。

这也成为《燃点》背后团队不得不对面的问题。《燃点》是由关琇导演,出品方是北京细蓝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方是阿里影业,朔果莲莲是营销方,联合营销是灯塔实验室。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因为影片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因此营销方除了常规动作的宣传(暨预告片发布、真实的燃烧等特辑)之外,在双十二期间也开展了热门的双十二锦鲤活动;并找到魔岩三杰的张楚为影片重新改编《光明大道》。

但影片实际观众群体实在太过特殊,大部分创业者忙碌的工作生活状态是没时间观看电影,于是宣发方联系“新世相”等其他情感类媒体;并进入影院,联合百名CEO共同观影。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在“真实的燃烧”特辑之后推出的“有梦必燃”特辑:延续了主打创业群像概念,将影片主要核心受众直接指向到每一位普通创业者,比如如美甲师,咖啡店店主等。藉此也希望每一个奋斗中的人,都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

这所有林林总总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影片的核心观众群体可以走进电影院来观看写给他们的故事。

大部分影片往往会在映前做媒体看片会、业务点映场、正常渠道的售票点映等等行动来扩大影片的影响力和口碑,但这种方式明显不适用于《燃点》,毕竟该片的实际观众层次是高于普通院线商业片的水准。

其实《燃点》真正的观众群体都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是能够引发足够多的包场和大宗团体票业务。

在影片上映的前两天,片方也邀约到创投垂直领域的人士来阅片,正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这就好像军事迷对战争题材影片的理解和阅读是肯定要高于普通的影迷,那么创投垂直领域对影片的肯定则从基本面上为影片的质量给予保障。

通过创投垂直领域人首波的安利和评论,也带动第一批高端观众的入场支持,虽然排片实在太少,但这部分观众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都高于大部分正常的观众,这也是宣发方直接有效的首波活动导致的。

根据看过影片的朋友反馈,有妻子鼓励自己老公去实行创业梦的,也有通过该片在影城求婚成功的,也有创业公司员工集体排队去拥抱公司创始人的。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燃点》创业公司观影场秒变求婚现场

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便是,在《燃点》上映之前,大家对创业公司的概念是模糊的,认为他们就是土豪地主乱撒钱;同样,大部分创业公司自己对影片的认识也不够,但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是创业型企业,都是从三五个人逐步成长为数十人乃至百人的中小型企业。

甚至可以说,大部分8090后都有在创业公司有任职的亲身经历,《燃点》的实际观众群体其实远远大于大部分影业内人士的估计,影片的出现则是对这部分从业者的极大肯定。

那么针对更年轻和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宣传方特地组织了“成长很难,但坚持很燃”主创见面会,影片的主创走进影院与人大学生们交流,分享人生感悟, 在后续的行动中这部分大学生也都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把影片的信息做到更好的扩散。

宣发方所付诸的大部分行动恰好找到了这部分观众,其实这些人活的累、活的丧,是特别需要获得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但现实中,那怕是小小的“代购”和“微商”都会遭遇到很多人的抵制,这部分人都很容易在影片中找到认同感和共鸣。

在影片首周上映之后,其在创投圈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宣发方也争取到这个机会,从联合企事业包场到促使大家自主包场,也在其过程中点对点攻坚核心影城,同时持续收集评论,联系影城,为无处观影的影迷们开场。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与此同时,最为重要的举措便是邀请到久未露面的罗永浩和影片导演关琇的对谈,并发布在电影官微,此举也激发出群众对于影片的热情及讨论度,借此辐射更多影片受众。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创业不易,人生很难

《燃点》给予所有人最大的希望

有人说,不存在真实的影像和故事,银幕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假的,都是经过创作者人为捏造和过滤,纪录片也是如此。

这个说法完全正确,其实大部分在面对镜头之时,都会存在内心的挣扎和彷徨,更何况影片所有人的都没有取得特别辉煌的成功,他们不仅仅要迎接自己的压力,还有承受舆论的无时无刻的批评。

那么《燃点》之所以还可以打动大部分观看的受众,真实性和感同身受便是他对观众祭出的法宝和利器。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对于大部分影片的观众而言,无论是正在经历创业的年轻人,还是在他们背后默默支持的亲人,都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家人的影子。

根据统计,目前有近20%的青年人会优先考虑自主择业,这其中又有近三分之一会去勇敢的选择自己创业,也就是说有7%左右的年轻人都在一个长期的创业过程中,只不过根据自身的能力所限,他们未必会取得像老罗和其他人相对容易的机会和资金支持。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愈加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日臻激烈的竞争环境让所有人的压力徒增,其实如果老老实实的干本职工作,现有的社会大都会提供给一个人足够好的温饱和生活环境。

只不过一旦走上创业路,大家的压力和风险往往得不到好的释放,自己没钱不怕,投资者的钱可不能亏,中国人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一直对拿别人钱做买卖有极强的制约机制,甚至极少会把钱给予陌生人来做生意和资金流转。

别看创投开始进入中国已经差不多要近十年,但她真正风生水起也不过三五年的时间,他对于所有人的诱惑仍然存在,他对于社会的积极意义也仍然存在,那么《燃点》和他的观众群体自然也一直都潜伏在那儿。

和很多略小众的文艺片和艺术片一样,《燃点》自然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迷群体,甚至他们目前也在遭遇和老罗、papi一样的困局,影片中的大半数的人经过2018年的整体行业寒潮都已经对此看得很淡,都已经将自己的心态逐步调整趋缓。

 

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的《燃点》,才是近期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但大部分抱着创业必富,创投必赚的人仍然不在少数,他们其实大部分已经逐步走入到自己都没有看清楚的困局,但《燃点》仍然告诫大家,即便面临风险、即便面临困难,创业过程中时不时会出现的“惊喜”才是他们最享受的部分。

《燃点》不鼓吹创业,也不迷信所谓的成功,它强调的是为了梦想而奋斗的过程,这份经历,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有位创业者看过《燃点》后的感触是:“一个人决定创业,不应该是为了名利,而应该是选择了从一个点燃烧,想要去照亮、温暖身边的人。”

一部纪录片,却有可能改变创业者的人生,这也许就是纪录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吧!

 

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和作者,违者必究!

 

影迷小A君是一个老罗铁杆的粉丝,锤子发布会每次都去,同时他的大部分出行都依赖共享单车,他也是较早一批papi的粉丝之一,但最近他所期待的《燃点》却非常难以在影院看见。

 

 

“我是找了单位和家附近七八家有去过的影城,基本没有排片,最后在一家距离单位公交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影城才发现了适合的排片。”

 

这可能是目前《燃点》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尽管罗永浩和papi的粉丝也不在少数,但这毕竟是一部非常小众的纪录片。《燃点》于1月11日上映,上映首日排片仅占0.3%。面对同档期《大黄蜂》《“大”人物》《白蛇:缘起》等十余部商业片的夹击下,《燃点》在营销和口碑的带动下,排片不降反升,上映6日后,排片逆袭到0.5%。尽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燃点》每天的上座率几乎也都高于首日,最高甚至达到了23.4%,在同档期影片中遥遥领先。

 

数据来自:淘票票专业版

 

其实对于纪录片而言,虽然有像《二十二》那种绝对的话题性爆款,但冷静下来看,关于人物类的其他纪录片却难有大的起色,那么这部略反鸡汤和有点“悲丧”的《燃点》才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片。

 

即便“人生不值得”

起点和过程才是最终主要的

 

从老罗获得投资、papi走红、共享经济兴起,到如今其实也不过短短的三五年而已,创投圈也从高潮到了一个需要冷静反思和重新梳理的时期。

 

但从客观上看,即便经历几年前疯狂的创投期之后,近两年在创投方面总体的投资额度和积极态度其实并没有特别的缩减,《燃点》中大家最熟悉的老罗其实已经是创投圈中的老人了。

 

 

和papi一样,前两年大部分的创投业所关注和追逐的节点也大都趋于项目人本身的魅力和项目的新鲜度,和《燃点》中大部分的主人公一样,影片中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其实并不为大家所熟悉。

 

“我们所能看见的大部分人物类纪录片要么卖惨、要么炫富,像《燃点》这样直面投资和创投业残酷真相的作品实在太少了。”

 

一位看过影片的并喜欢纪录片的观众和笔者反映,近期内所上映的纪录片他基本都看了,《生活万岁》和《四个春天》都很美好,但对于很多年轻观众起不到太多的社会经验累积的帮助。

 

《燃点》不是那种所谓的心灵鸡汤,他没有大部分人物传记纪录片的炫耀和神奇的人物光环,也没有那种“特定”群体的人物的极端人生履历,那种中国纪录片着重关注的目标他不存在,但他们所表现的主人公正式真正意义上在推动这中国社会的变革。

 

 

二十年前,硅谷的奇迹创作了初代互联网,近五年中国互联网成长则促使《燃点》中大部分的人物获得了自己宝贵的创业机会。

 

其实和其他国家地区一样,创投的风险无处不在,出现中途崩殂也是常态,只不过在国内特殊的舆论环境下,大家对投资风险可能出现的问题均过多将责任转移到个人身上。

 

但《燃点》并没有刻意回避这些问题,甚至面对起来既坦然又无奈,在资本风险不断加剧的今天,显得尤为难得。这也是该片趋同于其他纪录片的根本不同之处,大部分纪录片感觉人物会在镜头前有刻意粉饰自己的成分,《燃点》则显得那么的真实。

 

对于所有创业者而言,刚刚过去的2018可能真是要面对“人生不值得”,但对于他们而言,创业的起点和中间所经历的过程才是最值得铭记,《燃点》恰好记录这个过程,毕竟真正能够成功并占到金字塔顶端的人也只有那么几个而已。

 

高端人群更关注影片

他其实是一场创投端的聚会和狂欢

 

别看《燃点》上映到十余天票房才刚刚接近600万,但这相对大部分纪录片已经非常不错,在猫眼APP专业版上,影片的评分也达到8.7分。

 

 

更为重要的是,标记想看人数不足3500人,但却有超过2300人为影片打分,这也说明想看影片的人都有极高对影片评论的参与性,参与积极性远高于其他影片。

 

对于一部非常小众纯粹由网络热门人物和创投帮“出演”的影片,是不存在仅依靠老罗和papi就可以拉动观众入场的可能性,毕竟纪录片本身就有较强的限制性和门槛,哪怕是《四个春天》达到猫眼淘票票评分双9、豆瓣过8,票房仍然在千万左右。

 

这也成为《燃点》背后团队不得不对面的问题。《燃点》是由关琇导演,出品方是北京细蓝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行方是阿里影业,朔果莲莲是营销方,联合营销是灯塔实验室。

 

 

因为影片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因此营销方除了常规动作的宣传(暨预告片发布、真实的燃烧等特辑)之外,在双十二期间也开展了热门的双十二锦鲤活动;并找到魔岩三杰的张楚为影片重新改编《光明大道》。

 

但影片实际观众群体实在太过特殊,大部分创业者忙碌的工作生活状态是没时间观看电影,于是宣发方联系“新世相”等其他情感类媒体;并进入影院,联合百名CEO共同观影。

 

 

在“真实的燃烧”特辑之后推出的“有梦必燃”特辑:延续了主打创业群像概念,将影片主要核心受众直接指向到每一位普通创业者,比如如美甲师,咖啡店店主等。藉此也希望每一个奋斗中的人,都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

 

这所有林林总总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影片的核心观众群体可以走进电影院来观看写给他们的故事。

 

大部分影片往往会在映前做媒体看片会、业务点映场、正常渠道的售票点映等等行动来扩大影片的影响力和口碑,但这种方式明显不适用于《燃点》,毕竟该片的实际观众层次是高于普通院线商业片的水准。

 

其实《燃点》真正的观众群体都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是能够引发足够多的包场和大宗团体票业务。

 

在影片上映的前两天,片方也邀约到创投垂直领域的人士来阅片,正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这就好像军事迷对战争题材影片的理解和阅读是肯定要高于普通的影迷,那么创投垂直领域对影片的肯定则从基本面上为影片的质量给予保障。

 

通过创投垂直领域人首波的安利和评论,也带动第一批高端观众的入场支持,虽然排片实在太少,但这部分观众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都高于大部分正常的观众,这也是宣发方直接有效的首波活动导致的。

 

根据看过影片的朋友反馈,有妻子鼓励自己老公去实行创业梦的,也有通过该片在影城求婚成功的,也有创业公司员工集体排队去拥抱公司创始人的。

 

《燃点》创业公司观影场秒变求婚现场

 

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便是,在《燃点》上映之前,大家对创业公司的概念是模糊的,认为他们就是土豪地主乱撒钱;同样,大部分创业公司自己对影片的认识也不够,但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是创业型企业,都是从三五个人逐步成长为数十人乃至百人的中小型企业。

 

甚至可以说,大部分8090后都有在创业公司有任职的亲身经历,《燃点》的实际观众群体其实远远大于大部分影业内人士的估计,影片的出现则是对这部分从业者的极大肯定。

 

那么针对更年轻和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宣传方特地组织了“成长很难,但坚持很燃”主创见面会,影片的主创走进影院与人大学生们交流,分享人生感悟, 在后续的行动中这部分大学生也都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把影片的信息做到更好的扩散。

 

宣发方所付诸的大部分行动恰好找到了这部分观众,其实这些人活的累、活的丧,是特别需要获得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但现实中,那怕是小小的“代购”和“微商”都会遭遇到很多人的抵制,这部分人都很容易在影片中找到认同感和共鸣。

 

在影片首周上映之后,其在创投圈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宣发方也争取到这个机会,从联合企事业包场到促使大家自主包场,也在其过程中点对点攻坚核心影城,同时持续收集评论,联系影城,为无处观影的影迷们开场。

 

 

与此同时,最为重要的举措便是邀请到久未露面的罗永浩和影片导演关琇的对谈,并发布在电影官微,此举也激发出群众对于影片的热情及讨论度,借此辐射更多影片受众。

 

创业不易,人生很难

《燃点》给予所有人最大的希望

 

有人说,不存在真实的影像和故事,银幕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假的,都是经过创作者人为捏造和过滤,纪录片也是如此。

 

这个说法完全正确,其实大部分在面对镜头之时,都会存在内心的挣扎和彷徨,更何况影片所有人的都没有取得特别辉煌的成功,他们不仅仅要迎接自己的压力,还有承受舆论的无时无刻的批评。

 

那么《燃点》之所以还可以打动大部分观看的受众,真实性和感同身受便是他对观众祭出的法宝和利器。

 

 

对于大部分影片的观众而言,无论是正在经历创业的年轻人,还是在他们背后默默支持的亲人,都可以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家人的影子。

 

根据统计,目前有近20%的青年人会优先考虑自主择业,这其中又有近三分之一会去勇敢的选择自己创业,也就是说有7%左右的年轻人都在一个长期的创业过程中,只不过根据自身的能力所限,他们未必会取得像老罗和其他人相对容易的机会和资金支持。

 

 

愈加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日臻激烈的竞争环境让所有人的压力徒增,其实如果老老实实的干本职工作,现有的社会大都会提供给一个人足够好的温饱和生活环境。

 

只不过一旦走上创业路,大家的压力和风险往往得不到好的释放,自己没钱不怕,投资者的钱可不能亏,中国人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一直对拿别人钱做买卖有极强的制约机制,甚至极少会把钱给予陌生人来做生意和资金流转。

 

别看创投开始进入中国已经差不多要近十年,但她真正风生水起也不过三五年的时间,他对于所有人的诱惑仍然存在,他对于社会的积极意义也仍然存在,那么《燃点》和他的观众群体自然也一直都潜伏在那儿。

 

和很多略小众的文艺片和艺术片一样,《燃点》自然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迷群体,甚至他们目前也在遭遇和老罗、papi一样的困局,影片中的大半数的人经过2018年的整体行业寒潮都已经对此看得很淡,都已经将自己的心态逐步调整趋缓。

 

 

但大部分抱着创业必富,创投必赚的人仍然不在少数,他们其实大部分已经逐步走入到自己都没有看清楚的困局,但《燃点》仍然告诫大家,即便面临风险、即便面临困难,创业过程中时不时会出现的“惊喜”才是他们最享受的部分。

 

《燃点》不鼓吹创业,也不迷信所谓的成功,它强调的是为了梦想而奋斗的过程,这份经历,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有位创业者看过《燃点》后的感触是:“一个人决定创业,不应该是为了名利,而应该是选择了从一个点燃烧,想要去照亮、温暖身边的人。”

 

一部纪录片,却有可能改变创业者的人生,这也许就是纪录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吧!

 

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和作者,违者必究!

分享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