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架构都调整了 百度呢?

专栏号作者 爆料汇 / 砍柴网 / 2018-11-28 14:29
"
狼烟四起,烽火燎原。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并购,破产,重组背后,是围绕着财富和科技的现代传奇。

2018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升级组织架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进一步加大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企业内部的比重。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轮阿里的自我升级中,“未来”这个词被多次提及。

核心关键词:“人才’组织、未来”。

布局策略:面向未来。

在新晋CEO张勇的内部信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其开场白中,短短一百个字,“未来”一词出现了三次。

阿里向来是一个非常重视战略布局且执行力极强的企业。自2016年由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五新”战略以来,对“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新技术”的追求,已经逐步贯穿到了每个阿里人的思想和行为中。

而这次组织架构的升级,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对“五新”战略的进一步落实。

所谓“新”,其实就是“前沿技术”,就是这次组织升级中所屡次提到的“未来”。

而前段时间,腾讯则刚刚完成了史上第三次重大结构调整。

其官方发表文章说:“此次主动革新是腾讯迈向下一个 20 年的新起点。”

其中“持续投资未来前沿基础科学,加大对 AI、机器人、量子实验室等投入”则是腾讯公司调整组织架构的重点内容。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国互联网领域中两大巨头先后发声宣布“组织升级”,其背后的共同驱动力都难逃一个词:“未来”。

面对未来,这两位巨头的策略又是什么呢?

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集团过去几年中积累的算法能力、机器智能的计算平台、调度平台等核心能力将全面与阿里云结合。致力于构建新时代中面向全社会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技术基础设施。

而腾讯则屡次强调“产业互联网”,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将整合包括腾讯云、智慧零售、腾讯地图、安全产品等核心业务线,帮助医疗、教育、交通、制造业等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在组织升级的相关报道里,阿里说,自己将“加强技术、智能互联网的投入和建设”。

而腾讯则强调,“技术是互联网科技公司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同时,自己“正以技术为驱动引擎,探索社交和内容的融合。”

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分析,关于这前后两次的转型,我提炼出这样几个共性,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下这个时代,关键词分别是:“未来”,“技术”,“To B”,“云和AI”。

“未来”这个词,粗浅来看,不过就是“明天”,“明年”,“三五年后”的意思。

但两家巨头先后调整战略步伐,这起码透露出一个信息,即“未来并不是今日的复刻延续”,即“现有的组织架构,无法应对未来的情形”,即“未来将发生变化”。

“技术”。面对变化,两家公司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样的应对之道,那就是技术。他们大谈特谈的,不再是“渠道”,不再是“团队战略执行”,不再是“用户产品体验”。技术,是他们共同聚焦的地方。“技术将驱动主导未来”,在这一点上,腾讯和阿里达成了共识。

“To B”。面对C端业务的饱和,阿里提出了“向全社会提供基础设施”,而腾讯则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而B端领域内的诸多问题,都需要足够强力的技术支持才有解决的可能。在这一领域,大数据,云计算将大有可为。

“云和AI”。在这两家公司的调整我们不难看到,云和AI都已经上升到了无比重要的位置。阿里这边,云部门再次升级,同时人工智能实验室进入了集团创新事业群。而腾讯这边也同样新设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继续加大对AI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和量子实验室的投入。

综上总结便是,“未来”要变,而应对之法则是“技术”。“To B”的现实诉求,使得技术的战略地位空前重要,而“云和AI”,则是每一家科技型互联网公司所必须去争抢的赛道。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与喊出“五新”和“拥抱产业互联网”的AT有所不同,曾与AT齐名的百度,在组织结构上并没有任何大动作。

当然,你可以说这家公司已经自我放弃了。但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相比在C端的弱势,面对“技术为王”和B端的风口兴起,百度足够自信,且认为自己不需要做任何调整。

AI的过去和近况

“AI”,现在一般翻译为“人工智能”。尽管业内普遍认为“增强智能”是更适合的翻译方式,但“人工智能”这个词却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而说起人工智能,大众第一次严肃审视这个词,大约是2016年初阿尔法狗大战李世石那次。

有人说那或许意味着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智力制霸的地位第一次开始动摇;

有人说,这依然是人与人的博弈,只不过是人类个体智力巅峰与集体智慧之间的较量;

还有人说,阿尔法狗输了一局,这也许是最恐怖的事情,如果机器人开始学会“放水”的话......

也正是由于这一事件,随着公众的一次次讨论,“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开始走进了千万普通人的心中,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科学实验室中的枯燥名词。

随着阿尔法狗一同进入人们视线的,还有“深度学习”这个概念。

不同于以往的思路,在围棋这件事上,“深度学习”走了一个非常暴力的路径。通常人们说教人学围棋,你得先教他规则,什么是“星”什么是“气”,然后教他一些打法,诸如什么是“断”,什么是“飞”。再往后可能会悟到一些哲学韵味之类的东西。但以这样的线性思路去教机器学习,研究者很快就发现,非常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度学习”这一创造性思路被提了出来。

简单说就是给机器大量阅读无数张棋谱,然后告诉机器结果是胜利还是失败。随着海量数据的漫灌,机器凭着无敌的记忆力和算力,最终达到了极高的成就。等到阿尔法狗面对李世石的时候,双方虽然都在同一张棋盘上对弈,但其背后的逻辑截然不同。

我们人类看他俩是你一步我一步在那下棋呢,但在机器眼里,这是无数次人机交互而已,李世石输入一个变量,机器抛出一个结果,李世石输入一个变量,机器抛出一个结果。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们,其思路都是先去研究人类如何产生智能的,然后让机器学习人的思考方式去行为。

而近几年,随着核心算法的突破、计算能力的迅速提升以及海量数据的支撑,人工智能技术迎来了质的飞跃。

以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为指标,我们可以看到,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0年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近两年的增长率更是令人瞩目。

图1 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年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WPI)数据库

在该数据库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各国/地区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 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

其中,中国以76876件的专利申请数量列于全球首位,高于美国。

在这一新的机遇面前,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而国内情况来看,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主要申请人近些年的申请趋势则如下图所示:

图3 国内排名前五位的申请人各自申请量趋势

其中三个中国申请人,百度、中国科学院、腾讯的申请量在近几年增长迅速,尤其以百度公司最为亮眼,虽然起步较晚,但专利申请量迅速大幅度超过了其他申请人,并在最近两年遥遥领先。以下图表则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国内专利权人的情况。

图4 中国主要专利权人申请量

大家看到我上面找的这些数据都是围绕着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来的,有的人或许会困惑,专利怎么样?很了不起吗?真的能全面反应这个公司在该领域的实力吗?

关于这一点,前段时间很火的综艺节目中,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就有过一次非常精妙的解释。

他说:

也许大量的专利是不被使用的,很多人灵光一现,他就申请个专利。其实他的意义在哪里呢,他是有意义的。

就像我们要过河,我们这摸一块石头,这摸一块石头,我们公司手上拥有了很多石头,而你们公司也有很多石头,这叫专利池。

都聚在一块儿的时候,我们可能能摸出一条通往彼岸的道路。而那些完全没有专利的公司,你们就省省吧,做别的事。这是专利背后的故事。

概括来说,专利数量的多寡,一方面显示了近年来人们对该领域的专注程度和研究深度,我们可以看到,近两年的增长率十分惊人。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该领域从量变到质变,已经近在咫尺。

而一方面,从国家或公司的角度来说,专利数量的多寡则更多的有着“护城河”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国际上,中国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而国内,优势比较大的则是百度及中国科学院等科技型公司或机构。

转折年2018

中国互联网历史,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年。可就在这短短二十年间,我们看到一座座互联网高楼建起又倒塌,风口上,一代代新人换旧颜。

狼烟四起,烽火燎原。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并购,破产,重组背后,是围绕着财富和科技的现代传奇。

二十年过去了,有很多人倒下了,也有四五个新贵杀出重围。这二十年间,阿里,腾讯,百度,分别以其独到的优势,都曾在某个时间段里,站在中国互联网之巅,傲视群雄。

2018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

阿里第一个迎来了创始人的隐退,拼多多抄底淘宝网,新零售战略也被10年不遇的经济下行所打断;

腾讯自开年来,股票持续走低,国家对游戏行业的整顿以及头条对腾讯的冲击,直接引出了其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结构调整;

而新贵们,滴滴随着规模扩大,没有及早应对好相关的社会事件,被严管;强东在美国出了大问题。人人网被并购,而新东方三大网红相继走下神坛,开始被嘲讽......

2001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那时中国的大哥是丁磊,张朝阳,王志东;

2007年,平台模式崛起,人人,开心网掀起社交狂潮;

2012年,PC时代的尾声。智能手机全面普及,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而这一年,程维刚刚从阿里离职,着手做一个叫滴滴的软件。

太快了,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

但你凑近去看,每一个了不起的公司背后,都有一道深刻而隽永的印迹。

业内都在说:百度重技术,阿里重运营,腾讯重产品。

这只是表象罢了。腾讯的底层逻辑,一直是拿住用户,拿住流量池。占据这一高地优势后,打哪个领域,都是俯冲;

阿里的底层逻辑是,上端,要有战略,下游,要能执行。搞电商,做金融,上端,改变中国小市场经营态势,促进中国金融改良,进一步释放经济活性。下端,跟千百万小商贩斗智斗勇,一场场全是硬仗;

而百度的底层逻辑则一直都是,发展技术,发展牛逼的技术,迅速达至最底层服务商的位置,然后依靠巨大的技术门槛把住这个位置,收获相应的回报。

随着C端市场的饱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日趋成熟,我们不难看出,以2018年为界,又将来到新一轮的“技术驱动”时代。这或许能解释,李彦宏似乎没有马化腾那么焦虑,即使现在腾讯的市值是百度的数倍。

好戏,才刚刚开场。

分享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