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巴菲特说集中投资 理财顾问建议分散 到底听谁的?

专栏号作者 坤鹏论 / 砍柴网 / 2018-11-12 17:41
"
要成大事,往往要经历大风大浪,集中投资于少数股票,你的业绩相对于市场难免会波动很大,我宁愿要波动起伏的15%,也不愿要平平稳稳的5%。
        ——巴菲特

1993年,巴菲特说:“我们的投资杜绝使用常规的分散投资策略。”
1998年,巴菲特又说:“或许超过99%的投资者都该采用广泛的分散投资策略。”
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是几个意思?巴菲特这是忽悠人吗?
坤鹏论也曾看到不少人说,巴菲特非常鄙视分散投资,事实是这样的吗?
其实仔细阅读这两句话,你就能品出其中的区别,第一句话,巴菲特说的是“我们”,第二句话,他说的是“超过99%的投资者”。
说到分散投资,其实这就牵扯到投资中一个听上去很高大上的词——投资组合。
一、什么是投资组合?
投资组合简单讲就是持有股票及债券的整体资产配置,并通过组合股票、债券、基金、外汇等金融商品与个股的配置,提高投资的预期成果,所以还有人给了它更崇高的比喻:财富增值的战略蓝图。
如今,只要一提到理财就会有声音告诫道:“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其实就是投资组合的通俗演绎,因为不管是理财经理,还是理财文章,接下来的套路必然是:既然要放到多个篮子里,那么该选哪些篮子,哪个篮子更牢靠,最终每个篮子放几颗鸡蛋合适......
反正套路一连串,听得多了,坤鹏论闭着眼也能给你说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就在前两年,这个套路被P2P们用到烂大街,它们打着普及理财观念的名义,号称理财开智的文章满天飞,不管内容如何如何,反正里面有一个篮子必定是P2P。
二、投资组合为什么重要?
其实很简单,因为谁也不能100%预测未来,没有人敢说明天一定会变成这样,也无人能预言这家公司肯定会赚,凡是斩钉截铁断言未来者,100%是骗子。
既然未来是未知的,那么未来的风险同样不可预知,如果只有一个篮子,风险一来可能就是毁掉一切,彻底赔个底掉。
所以,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把钱分散开,放到不同的篮子里,这样就能让多个篮子稀释风险,防患于未然。
同时,不同的篮子,在不同的风险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一个赔了,没准另一个反而赚了,赔赔赚赚,使得资金尽可能保本,甚至赢利。
说得金融些,这叫将价值波动不同的多种个股与金融商品做组合配置。
所以,坤鹏论提醒大家注意,投资组合的第一目的是防范风险,保障资金安全,第二目的才是赢利以及赢利多少。
现在,流行的针对高净值人群的投资组合基本都是华尔街套路派,也就是把X%的资金投到债券中,Y%投到股票中,Z%以现金形式持有,并且股市投资进一步分散到多种不同的股票中,有号称保守的“寡妇和孤儿”股,也有高风险的“短期时髦”类股票。
但是,普通老百姓那点三瓜俩枣只能靠所谓的理财高手指点了,而高净值和普通群众的财富分界线,按百度百科的定义是:在600万人民币(100万美元)资产。
坤鹏论曾问过一位专做高净值理财顾问的朋友,人家说他的门槛是2000万可支配资产,不包含房产。

三、投资组合的两大主流
1.什么是基金
这里要先说说基金。
从广义上说,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
最早的基金究竟诞生于何时何地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1822年由荷兰国王威廉一世所创立的私人信托投资基金是最早的。
更有人认为,1774年,荷兰商人凯特威士(Ketwich)最早已经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支信托基金。
一般认为1868年的英国的 “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基金”是世界上第一支基金(封闭基金);而1924年诞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是世界上的第一支开放式基金。
我们现在提到的基金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又叫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它以集资的方式集合资金用于证券投资,集资的方式主要是向投资者发行基金券,将众多投资者分散的小额资金汇集成一个较大数额的资金池,由基金经理对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进行投资。
对于投资者来说,证券投资基金是间接的证券投资方式,在购买基金份额后,基金公司会用所谓“自己的财产”投资于证券市场,这样投资者的证券投资是间接的,所以投资者不能参与发行证券的公司的决策和管理。
坤鹏论曾在以前介绍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文章说过,他们都曾成立过合伙投资公司,其本质就是基金公司,向亲朋好友以及信任他们的人募集资金,然后由他们在股市上进行运作,又叫对冲基金。
特别是格雷厄姆的时代,也就是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大牛市时期,这种专门面向富人的对冲基金数不胜数。
举个通俗的例子:
我对外宣称自己是投资大牛,股票大师,在股市投资战绩耀眼而辉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和大家一起发财多嗨皮,这次,我准备接收100亿的资金来做个基金,专门投资股票,大家一起发财,而且,我很屌,超过100亿后,钱还不要了。
对了,30天,我估计100块能赚8块吧!
赔了怎么办?
赔了?结果我绝对不会明说,但协议里会用很小的字在最后面标明:投资有风险,入资需谨慎,再用更小更小的字写好:不保本!
来来来,还不赶快把你们的钱拿出来,机会难得,筹足100亿大门关闭,过时不候!
这种限定基金发行总额,筹集到总额后,基金即宣告成立,并进行封闭,在一定时期内不再接受新的投资,同时,投资者的钱也不能随时抽回,就叫封闭式基金。
30天后,我真的完成了承诺,所有投资人欢欣鼓舞,于是大家撺掇我再来一次。
这次我不再限制投入的资金上限,愿意给多少钱都行,谁给都行,而且投资者随时可以收回资金,这就叫开放式基金,但为了防止投资者中途抽回资金,我会从所筹资金中拨出一定比例,以现金形式保持这部分资产,因为不能全部投入,自然也会影响到基金的盈利水平。
从上面的例子大家应该明白,基金赚不赚钱,关键就在于我,我有个专属名字叫: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就是负责资产管理的专业人士,也就是基金的实际操作者,他们必须随时留意自己正在操作的商品整体(投资组合)状况以进行买卖,他们也被称为投资组合经理。

2.投资组合的两个典型投资方式
在投资组合的实际运作上,一般可以分为积极型组合管理和指数型投资。
(1)积极型的投资组合
积极型的投资组合经理,会频繁买卖多只股票或债券,以追求高于市场平均值的绩效为目标。
这里所说的市场,指的是大盘指数,如果业绩无法超越那些表示大盘整体表现的指数,那么买进基金的投资者就不会满意,所以,积极型的投资组合经理为了在短期求得好业绩,就会频繁进行交易。
有老铁可能要问,啥是大盘指数呀?
通俗地讲,它就是全部上市公司加起来,涨或跌的行势,国内分上证和深证。
国内用人民币炒股的股市称为A股,只有两个——深市和沪市。
拿沪市为例,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管理部门会从这些公司中选取一些在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比如:银行业选招商银行等、通信业选联通等……
再考虑具体企业的规模等进行加权(加权的意思就是重要的就多给点注意),做出一个计算方法,用这个方法,根据每个时刻这些代表性公司的股价,就可以算出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就叫“上证指数”。
如果这些代表性的公司的股价总的说来是上升的,这个指数就上升,反之亦然。
这样的话,人们了解股市就非常方便了,只要看看上证指数,就知道整个股市多数公司的情况了,这就叫大盘的情况。
所以,“大盘”就是“整体”的意思。
深市也同样有这样的指数,叫深证指数。
所以,大盘就是股市温度计,指数就是时刻在上下变化的水银柱。
综上所述,靠着投资组合经理的本领进行股票、债券买卖以获得报酬,就是“积极的组合管理”。
积极的组合管理基金可以带来一时性的优异表现,但由于基金经理交易量频繁,会造成交易成本增加,结果也可能造成投资者的利润亏损,而且积极的组合管理基金通常需要投资人支付较高的手续费。
(2)指数型投资
指数型投资指的是,以与大盘指数同幅度波动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分散式投资方法,主要代表就是指数型基金。
指数型基金顾名思义就是以特定指数(如沪深300指数、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日经225指数等)为标的指数,并以该指数的成份股(就是管理部门选取的行业代表性公司的股票)为投资对象,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构建投资组合,以追踪标的指数表现的基金产品。
通常而言,指数基金以减小跟踪误差为目的,使投资组合的变动趋势与标的指数相一致,以取得与标的指数大致相同的收益率。
这类基金的价格设定是机械式地与股价指数连动,所以手续费通常也会比积极的投资组合管理来得低。
四、分散投资有什么好处?
对于以上两种分散式投资方法,巴菲特肯定会选择后者,他曾说过:“即使是对投资完全没有常识的投资人,只要定期投资指数型股票,绩效还是足以打败大多数所谓的投资专家。”
所以,如果你不想冒太大风险,没有时间仔细阅读企业的财报,或者长期而言只想获取与市场平均值差不多的绩效,指数型基金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基金运作的本质上看,买进指数型基金,就相当于在股市上买进了大量各行业具代表性的个股。
因为,一般而言,当某只股票下跌,并不代表同时期所有股票也会跟着下跌,上涨的个股获利有可能弥补下跌个股的亏损,这就是指数型基金分散投资的好处,而这类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包含的成份股越多,则分散投资的效果越好。

五、分散投资的弊端是什么?
绝大部分投资大师是不会做分散化投资的,原因很简单,分散投资几乎创造不出超出平均水平的利润。
当然,如果你的唯一目标是保住资本,聪明的分散化是一种绝对有效的做法。
《财富》杂志曾这样写道:
“分散化是获得巨额财富的关键”是投资谎言之一,这也许不客观,但分散化确实可以避免赔钱,但从没有一个人曾靠某种伟大的分散化策略进入亿万富翁俱乐部。
这种策略的目标不是保住资本(尽管它有可能这个效果),而是降低损失风险,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目标。
巴菲特曾这样嘲笑道:“分散化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手段,对那些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的人来说,它几乎毫无意义。”
分散化有一个最令人遗憾的副作用:把利润最小化。
又想风险少,又想赚得多,此事古难全!
老祖宗都说,富贵要在险中求,不成功则成仁。
举个例子:
比如两种不同的投资方式, 一种是分散式,投资了100只不同的股票,第二种是集中式,只投5只股票。
如果分散化组合中的某只股票的价格上涨了一倍,整个组合的价值仅上涨1%,但集中化组合中的同一只股票却将投资者的净资产抬高了20%。
如果分散化组合的投资者要实现提升20%的目标,他的组合中必须有20只股票价值翻倍,或者其中有一只上涨2000%。
现在,你认为哪种做法更简单?是找出一只价格可能翻倍的股票,还是找出20只价格可能翻倍的股票?
相信聪明的老铁会说,坤鹏论你就忽悠吧,光说赚,怎么不说赔了呢?
确实,如果分散式投资者的一只股票下跌了一半,他的净资产仅下降0.5%,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第二种组合中,集中式投资者的财富将损失10%。
但是,找出100只不太可能下跌一半的股票和找出5只不太可能下跌一半的股票,两者谁更容易?
六、难道就没有好的分散投资了?
当然有!
就像坤鹏论前两天在《号称11年能赚上海两套房的神奇公式》中介绍的乔尔·格林布拉特,他一般会同时持有20~30只股票。
另外,还有一个叫沃尔特·施洛斯,连巴菲特都说:“许多我所知晓、在投资上做得不错的人都没有进行分散投资。唯一的例外是沃尔特·施洛斯,他的投资非常分散,我管他叫诺亚,因为他在每个行业都会投一两家企业。”

1.狂持100只股票的沃尔特·施洛斯
这是一位已故投资大师,2012年2月19日去世,享年95岁!
施洛斯投身投资的经历和巴菲特很相似。
他同样是在看了《证券分析》后被格雷厄姆折服,1940年进入纽约证券交易学院,师从格雷厄姆。
因为不是学校的正式学生,所以施洛斯只能选修格雷厄姆的夜间课程。
后来,他干脆辞去工作,直接效力于格雷厄姆。
1946年,施洛斯加盟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他工作的重点就是潜心寻找价格低于营运资本的股票。
非常巧的是,他还和巴菲特共过事,并因此成为了好友。
亚当·史密斯在他的《超级金钱》一书曾这样介绍施洛斯:
“沃尔特的投资组合极为分散,目前拥有的股票远越过100支。他了解如何选股,将价格远低于其价值者出售给私人投资者,这便是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担心目前是不是一月份,不在乎今天是不是星期一,也不关心今年是不是大选年。他的想法非常单纯,如果某家公司值1美元,若我能够以40美分买进,我迟早会获利。他便是如此不断地行动:他所持有的股票种类远比巴菲特的多,而且比巴菲特更不关心企业的本质;巴菲特对沃特似乎没有太大影响力。这是他的长处之—,没有人能够对他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
布鲁斯·格林威尔在《价值投资: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中曾花了整整一个章节介绍施洛斯:
“从来不访问客户,很少谈管理理念,不和分析师交流,也不上网,不会被说服做他不愿意做的事,甚至和别人谈话时,也要限制时间。他只相信自己的分析,长期以来遵循他的惯例:只买便宜的股票。这一方法使得他几乎专注于研究上市公司每个季度发布的财务报告。施洛斯的投资策略就是‘买便宜的’。这里的便宜是指相对于价值的价格。施洛斯最注意的就是价格下跌的股票。最好的情况就是股票能下跌到2年或3年来的最低点,而通常是大多数投资者最不能容忍的事,大多数投资者只注意大家都看好的股票。 ”
施洛斯认为,要想真正了解一只股票,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购买它。由于他持有的时间一般是4至5年,因此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进一步了解这家公司。
施洛斯最大的“缺点” 是喜欢拥有大量的股票,最多时会有100只,不过往往最大的20只股票占了大约60%的份额。
有时候,他甚至会使用60%的资金来购买单只股票,这样的集中度一般是罕见的。
巴菲特并不赞成他的这些做法,但是施洛斯说他无法控制自己。
施洛斯说,“你必须做一些令自己觉得开心的事情,即使这些事情可能并不像巴菲特所从事的事情那样有利可图,毕竟巴菲特是独一无二的。”
施洛斯本人在总结自己投资经验时还提到了不少细节,比如他乐于关注股价一直创新低的“最差股票”,之后利用价值标准进行分析;乐于寻找公司高层持有大量股份的股票,回避负债高的公司;乐于多元化投资组合,任何股票在其持仓组合中的占比都不会超过20%。
坤鹏论提醒大家注意,施洛斯虽然持股量可观,但他持有一般是4~5年,一样赢在了和时间交朋友!

2.哈里·布朗的永久资产组合策略
国外还有人试图找出不仅能保本,还能提高资本长期购买力的设计巧妙的分散化投资策略,它的开发者叫哈里·布朗,其方法叫永久资产组合策略。
布朗说,这种策略的目标是保证你的资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安全的。
布朗的前提条件是:任何投资的未来价格都是不可预测的,但预测不同经济条件对不同类型的资产的影响是有可能的。
比如:当通货膨胀较高的时候,金价通常会上涨,而一般与高通货膨胀率相伴的高利率会压低长期债券的价格。但在经济萧条中,利率通常是下降的,所以债券价格会上涨,有时候是急剧上涨,而黄金和股票倾向于贬值。
所以,布朗提出了四种类型的投资,每一种都是永远资产组合策略的基础,因为每一种都与某种特殊经济环境存在一种明确而又牢固联系:
股票:能在繁荣期中盈利;
黄金:能在通货膨胀上升的时候盈利;
债券:在利率下降的时候升值;
现金:增强资产组合的稳定性,而且能在通货紧缩时增强资产购买力。
如果上述每一种类型各占资产组合的25%,那么几乎在任何时候都有某种资产在升值,当然偶尔也会有任何资产都死气沉沉的时期,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要让永久资产组合策略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波动性。如果在每一种类型中都选择最具波动性的投资,那么1/4的资产所创造的利润可能高过其他三种类型的任何可能的损失。
因此,布朗所推荐的股票类投资对象都是高波动性的股票,并投资于这类股票的基金或长期认股权证。
在债券部分,他建议持有30年期债券甚至是零息债券,因为它们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要比几年后就到期的债券灵敏得多。
同时,投资者也可以在地理上分散化来防范政治风险,也就是在海外持有黄金或现金。
利用布朗的永久资产组合策略,每年只需做一次调整——让每类资产占资产组合的比例恢复到25%,在其余时间,投资者完全可以忘掉自己的投资。
这种资产组合的年周转率很低,很少超过10%,因此交易成本和税额都非常低,而在有利润的年份,还可以扩充资产组合,也就是购买更多那些价格已经下跌的投资对象。
因此,在大多数年份里,投资者只需要为债券、国库券和股票的利息和分红收入纳税,在退休之前,就很少再需要交纳资本所得税。
根据1970~2002年的历史数据测算,这种投资的回报率高达每年9.04%,而同期的标普500指标的年均涨幅也不过是10.7%。
两者只差了1%多,但股市多糟心呀,制造了那么多不眠之夜,但永久资产组合的升值势头却似乎是不可动摇的。
当然这个投资回报率和巴菲特、索罗斯相比,显得黯然无光,区别在于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每年只花几小时就可以成功管理一个永久资产组合,但其他大多数投资系统都要求投资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七、为何投资大师都不爱分散
本质上讲,分散化是对风险的恐惧,其实就是赔钱的恐惧。
但投资大师不怕风险,因为他们努力而又积极地回避着风险,而恐惧源于结果的不确定性,而投资大师只有在他有充分理由相信会得偿所愿的时候才会投资。
由于投资大师的投资组合集中化,他可以把精力高度且高效地集中在甄别正确的投资对象上。
当然,集中化只是结果,不是原因,投资大师只持有少数几种股票并不是刻意为之,坤鹏论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就算富如巴菲特,钱也不是无限的,坤鹏论相信,如果给他不限量的钱,他又能鉴别出更多好公司,他一样会继续扩张。
施洛斯曾这样评价巴菲特;“从来都没有人能做到像他那样……因为要使公司实现持续的增长是非常困难的,也许有一天他会用它(伯克希尔)吞并加拿大。”
而且,早年的伯克希尔是一家彻底的集中型投资公司,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它的附属公司还相对较少,而持有的股票也不超过半打,但是,如今伯克希尔最终大量持股,并拥有了63家左右的附属公司。
当然,尽管现在伯克希尔的投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分散,但远远未达到金融理论里所提出的标准,所以,建议那些靠集中型投资起家的投资者,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也不得不多加关注分散投资。
第二,集中化源自投资大师选择投资对象的方式。
投资大师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寻找符合他的标准的高概率事件上,只要他发现了,赔钱的风险就是很小的,他不会因恐惧风险而犹豫不决。
同时,高概率事件很难找到,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发现下一个左看右看都很棒的公司呢?
所以,巴菲特、索罗斯们不买则已,一买必是大手笔。
第三,投资大师的标准那不是一般的高。
巴菲特选股的标准极为严苛:
一流业务、一流管理、一流业绩,并且股价相对于价值被低估很多,有足够的安全边际,缺一不可。
这样有把握投资的好公司股票实在太少了。
物以稀为贵,越是好公司好股票,越是罕见,巴菲特告诉我们,一旦发现,不能轻易放过。
“作为一名投资者,你的目标应当仅仅是以理性的价格买入你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其业务的一家公司的部分股权,而且你可以确定从现在开始的5年、10年、20年内,这家公司的收益实际上肯定可以大幅度增长。在相当长时间里,你会发现仅仅有几家公司符合这些标准,所以一旦你看到一家符合以上标准的公司,你就应该大量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
他还说:“我认为,对任何一个拥有常规资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真的懂自己所投的企业,6家已经绰绰有余,我可能会只投资一半我最看好的企业。”

其实早在巴菲特之前,还有一位牛人早在1934年就提出了集中投资的思想,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凯恩斯。
凯恩斯不仅是伟大的宏观经济思想家,还是一位传奇式的投资家。
当年,凯恩斯为了能够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免受金钱困扰,所以想赶紧多赚点钱,就像我们梦想的那样,早日实现财务自由,然后就能想干啥干啥。
开始的时候,他像普通人那样,选择了多干活多赚钱,既然是经济学家,自然就选择了多讲课赚钱。
1908~1914年间,凯恩斯什么课都讲: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证券投资等,他因此获得的评价是“一架按小时出售经济学的机器”。
结果呢?光靠赚课时费是讲到吐血也积攒不了几个钱的,那句俗话说的好,你浑身是铁能碾几根钉!
凯恩斯经过深思熟虑后,没有再选择知识变现这个方法,而是直接在1919年8月,借了几千英镑去做远期外汇这种投机生意。
仅4个月,凯恩斯净赚1万多英镑,相当于他讲课10年的收入。
不过,3个月后,他又把赚到的利润和借来的本金输了个精光。
7个月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这种大赌局,大获成功。
凯恩斯把期货品种几乎做了个遍,而且还涉足于股票。
到1937年因病“金盆洗手”,他已经积攒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额财富。
有知识就是不一样,凯恩斯不仅赚了钱,还在不断的投资(赌博)中悟到了一个理念,也就是最大笨蛋理论。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最大笨蛋理论(博傻理论)是指在资本市场中(如股票、期货市场),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博傻理论告诉人们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在这个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个傻子。
1934年8月15日,凯恩斯给他担任董事的普鲁文希尔保险公司的另一位董事F·C·斯各特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来阐述他的集中投资思想:
随着从事投资的年限增长,我越来越坚信,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大笔资金投入到一个自己认为非常了解、管理人员也完全值得信任的企业中。而投资人将资金分散投资到大量自己几乎一无所知并且没有任何理由予以特别信任的企业中,认为据此可以限制风险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当然,遵循这个原则也不能走极端。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我的经验,往往取决于特定时期自己的感觉,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绝对是有限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任何给定的期限里,我完全有把握进行投资的企业数量,很少会超过两三家以上。
凯恩斯有句名言:一只好股票胜过十只烂股票。
集中投资才能赢利最大,这是凯恩斯一生的投资经验总结:“集中投资于少数你最有把握的股票,赢利才会最大。一般说来,杂乱分散的投资组合不会有什么赢利,不赔不赚可能就是最好的结果了。这是我从自己全部投资经历中所得出的经验。”
八、你们这样的凡人该怎么选择
这部分算是一个快速总结,你甚至可以把它单独保存下来,作为投资的参考。
坤鹏论认为最最最关键的一点:要想投资有成就,分散和集中都不是重点,关键的关键且又是人们最缺乏是:
和时间交朋友!
投资的最高境界是等待!
1.要理解分散投资的第一目的是保障资金安全,而不是盈利的多少。
2.如果你实在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彻底研究一家公司,并深入了解它,那你应该广泛地进行分散投资,建议投资指数基金。
3.如果你投资的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准,并有能力对企业进行分析,或者你有专业人士的技术指导,那应该避免过度使用分散投资策略。
4.分散投资的关键是寻找不相关的资产,简单的常识判断往往比那些需要计算相关系统的复杂数据分析要好用得多。
5.当你往投资组合里面加购股票时,千万要避免买入太多同行业的股票,坤鹏论认为,选几个行业,买它们中的第一名即可。
6.要记住巴菲特的告诫:对高手来说,6只股票的投资组合就算是分散投资了。
“如果你能找到6家伟大的企业,足够满足你的分散投资之需,你会因此而赚很多钱。”
“我敢向你保证,把钱投在第7好的主意上而不是选择在第一好的主意上投更多的钱绝对是个错误,因第7好的主意而发财的人少之又少,相反有很多人因为他们最棒的主意而发财。”
7.除了选择股票外,也要对分配多少资产在股票和其他资产类型上予以同样的关注,但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请确保你的投资组合中含有大量的股票。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5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5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6亿。
分享到
声明:砍柴网尊重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稿件皆标注作者和来源;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砍柴网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post@ikanchai.com
您想第一时间获取互联网领域的资讯和商业分析,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砍柴网"或者"ikanchai",或用微信扫描左边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从此和砍柴网建立直接联系。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热文导读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