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回国探亲旅游,除了感慨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景点人多一如既往的亲切,堵车愈演愈烈外,发现新的黑科技在景点的运用要比美国多得多,这点上给人的感受与常识相反,美国在技术的基础研究上强于中国,但是在大规模的运用上要迟于中国,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而在旅游产业的一些制度设计和服务体验上,美国是相对走在前面的,值得我们借鉴。
基于数据的对比观察:
1.美国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加1.9%至22.5亿人次。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国内游客50亿人次,同比上年增长12.8%。2018年黄金周前4天,中国接待国内游客5.02亿人次,同比增长8.8%。据预估黄金周7天接待中国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9.43%。
2.食物和住宿是美国人国内旅游开支排行前两位,食物与服务开支共计2580亿美元,占据总开支的25%,另外还有周边。中国没有找到相应数据,但据商务部监测,2018年10月1日至7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4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9.5%。
以美国芝麻街公园为例,单日的门票折扣价格为49美元,如果玩两天的价格为69美元,这样要在附近住一晚。停车一整天是20美元,午餐单人平均20美元左右,一瓶饮用水是2美元。不过最贵的是芝麻街众多卡通形象的周边产品,一个气球10美元,一件衬衫18美元,一个玩具则是21美元左右。美国加州的迪士尼乐园的门票价格为例,一天的门票受日期影响,两天的门票从105美元起。食物的价格差不多,但周边产品的价格更贵。
3.美国国内旅游创造了6%的非农就业,约为880万个工作岗位,同比2016年增长2.1%。与旅游业相关的岗位数为1560万,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中每九个有一个与旅游业直接或间接相关。因为旅行者会产生间接消费和服务购买等,对当地产业有着广泛影响,在乘数效应下,2017年旅游业对美国经济的总贡献是2.4万亿美元,直接从业者的工资收入达到2590亿美元,联邦、州、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达到1650亿美元。
4.美国国内和国际旅行者共花费10460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内旅游者花费8800亿美元,同比2016年增长5.2%。2017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45661亿元,增长15.9%。
数据来源:美国旅游协会
数据可得出的判断:
1.美国按人口估算平均每人年均出行约7次,中国每人年均出行约4次。中国旅游出行人数的增速要远高于美国。
2.中国人均旅游支出的开支绝对值低,同样增速更快。
3.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上下游涉及的人群会很多,美国旅游业的收入增长刺激了从业者人数和工资增长,同理应该适用于中国的从业者。旅游除了景点的支出外,对酒店、餐饮、娱乐、购物等的消费也很高,对局域经济有时间上的波动需求。储备足够应付高峰期的人力,在游客人数较少的季节就可能无法覆盖成本,如果使用临时雇员,但培训和能否找到足够多的人又会是一个问题。这一点放在中国,利用技术来解决,或许是提效降本增收的好机会。
大规模的人口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成了新技术在中国的领先使用
下面从数据和个人感受上谈下中美国内旅游的对比,讨论建立在以下几个事实基础上:
一、中美国家假期的总天数差不多,不过美国没有黄金周的概念,而基本上是多个三天的小长假,美国普通中产家庭度假的高峰是春假、暑假和感恩节+圣诞节的圣诞假期,往往为适应孩子的假期使用年假出外旅游。
二、美国基础建设相对较旧,服务人员平均人力成本高、服务水准较高,但服务水准的随机性也很高(以人工为主的服务场景,非常依赖于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随机情绪,美国服务业整体成熟度高,机制完善,因此服务人员整体水平靠谱,但同样的情况,个人认为不适用于服务产业机制尚不完善的国家。)
三、美国人口相对较少,但公共假日时旅游景点也聚集了许多人,堵车和餐厅处排队也是家常便饭。中美旅游的最大共同点就是低效率的排队和短时间人群聚集,美国的解决方案是增加临时检票人员和增加临时入口,而中国近两年的方式是主动限流,并且用上AI高科技新技术提高效率。
四、技术应用的差异明显。这里要说个实际感受,中国刚刚的黄金周,美国也刚好是哥伦比亚日的三天小长假,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各个游乐园和景点也人流汹涌,在Facebook上看到朋友吐槽,在迪斯尼乐园从入园到项目设施的游玩,处处要排队;因为忘记拿孩子的物品,出去停车场后再入园还要排队到没脾气。而且出去取东西的时候在手上卡戳,并且要小心不能被汗水洗掉或不小心擦掉……
美国游客进入游乐园的时候,一般情况是在网上提前购买了门票,购票后会收到电子邮件的条形码,打印出来带着过检,如果现场买票,会给到纸质票,检票时,都还是人工一张一张扫码。而中国的入园方式就多很多了,从最早的纸质票,到二维码,针对多次入园的指纹验证,再到现在的刷脸入园。今年看到国内有65个景区都在推广”刷脸”入园,只要购票时绑定一次,就不再需要门票和身份证,尤其对于购买多日门票和需要反复入园的人来说,绑定后可多次识别,不用担心卡戳的损坏,速度上也可获得一定提升。
在国内,刷脸入园之外,预约、导航、AR识图等解决旅游中的某个特定需求的场景在十一变得极为常见。刷脸、导航、导览、人流引导……AI的应用正在改变游客的消费体验。腾讯的“一部手机游云南”,基于其APP和小程序便利在做景观区线上名片和数字馆,以及延续社交优势的24小时景区直播集群等。阿里飞猪在杭州西溪湿地试行的未来景区,游客可以通过手机获得自身所在地的人工导览解说,甚至获得不同主题的定制玩法。上文提到在全国65家景区落地“刷脸”入园的Aibee及深大智能,除了人脸识别票务系统在国内景区大范围落地,据说也在推基于图像识别的AI拍一拍(拍照识景功能)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推荐等等,做优化全流程体验的整体解决方案,此外高德、百度的出行节、畅行节,也在基于地图数据做旅游体验、服务的优化。
受限制于美国基础设施的周期和设计,你可以感受到设计理念上对人的便利性考虑较多,但科技的融入真的没有多少。在中国国内旅游时候的预约排号、刷脸进园的提升效率的设备是美国完全没有见过的,美国旅游景点在很多地方的服务可能强于国内的旅游感受,但在排队上同样糟糕,并且看不到改进的潜在可能,首先美国对于AI等技术在旅游场所更新并没有中国快,其次因为就业和安全等因素,大量使用人力,第三是评估流程可能延缓科技技术的使用。
科技是提高效率和服务的,能够看到中国的AI技术,未来能够帮助旅游产业、景区、游客做的事情更多,比如改进和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迅速获取景点介绍并推荐附近景区的门票、酒店、餐饮、娱乐、购物等商品、服务信息等等。国内目前降低门票和鼓励旅游是正确的做法,从旅游人数和消费的增长可以判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对就业和旅游业从业者的收入都有提升的效用。此前限制的一大因素是因为人口众多带来的低效率,而基建的改善和AI科技的使用可以有效提升这方面的效率,这也是对症下药的做法。期望国内旅游在未来可以带来更好的出行感受,有更多人享受休闲旅游带来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