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做金融 前景恐没有那么好专栏

/ 杨世界 / 2017-11-29 11:41
场景的单一化,扩张前景的不确定化,金融产品的一般化,用户市场培养的长周期化,都是导致唯品会在金融方面不好做的因素所在。

  北京时间11月21日,唯品会发布了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三季度唯品会订单数达到7400万,同比增长23%,净营收153亿元,人均消费643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唯品会一直布局的唯品花也在本季度开始发力,报告显示本季度唯品花的活跃用户已达380万,同比增长146%。至此,唯品会宣布已实现了电商+物流+金融的三项布局。

  但有趣的是,虽然第三季的销售成果如此显著,唯品会的官网股价却依旧呈现出跌跌不休的架势,截止到2017年11月27日,唯品会总市值仅为48.03亿元。虽然旗下的唯品花用户涨势喜人,但主推的金融版块能否成为唯品会下一个逆势爆发点?笔者认为还有待考察。

  商品组合能力弱,消费金融缺乏驱动场景

  前不久笔者在《唯品会:烟花过后的寂寥?》一文中和大家分享过唯品会遭遇巨头夹击的相关内容。其中提到唯品会的核心竞争力依旧是在服饰,箱包,美容等传统且较易被复制的品类之上。而当阿里、京东、苏宁三大电商平台纷纷涉足这些领域且后续随着网易严选、必要商城等新兴商业模式的兴起,唯品会的优势市场份额明显被蚕食了不少,这就造成了大环境下其金融业务商业化的受限。

  虽然在过去几年,唯品会也在积极通过多元化产品来丰富品类以提升用户购买体验,但首先,其扩张的步伐依旧较为缓慢;其次,售假的负面新闻对其客户数量的扩张形成阻碍;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其沉淀的既有服饰等品类与扩张的新品类在用户金融消费场景中组合能力弱,联动性能差,所以由此带来的消费金融在行业内竞争力较弱,无法短期里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新扩张的产品领域上下游议价能力较弱,在面对全行业电商大促的时候,跨域组合或者相关性商品组合带来的驱动力较弱,无法促使消费者形成真正的商品套装一键购买兴趣,没有了购买兴趣,就更不用谈金融产品转化了。

  金融起步晚,用户消费习惯难以翻盘

  熟悉电商的人都知道,在金融产品方面,前有支付宝、蚂蚁花呗,后有京东白条,苏宁金服等,这些产品依靠各自平台的量级用户、超强的产品运营能力,短时间内迅速瓜分了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市场。当用户习惯已经养成,心智被占领,再想要让其改变就已十分困难。

  再从金融产品服务的维度上来说,前期已发展完善的品牌诸如蚂蚁金服,可以为客户提供保险,理财,投资,贷款,借款等全品类的金融服务。相比之下,16年4月才刚通过全额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倍付科技,拿到执照入局互联网金融的唯品会,在第三方支付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采用怎样的策略来拓展交易场景和沉淀老用户及收割新用户,都有待于观察。且其旗下的金融品类依旧较为单一,与其他电商平台有着高度的相似度与重合度。

  缺乏明星产品及商业创新,风险比机遇更大

  虽然拥有唯品花,唯品宝,唯多利等多款金融产品,且用户数量也开始稳定增长,但宏观来看,唯品会的这些金融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呈现红海之势,想要从中翻身真的很难,即使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创新,但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而且在这种股价跌跌不休的大背景下,估计唯品会主要还是以求稳为先,收购贝付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平台内的闭环能力,而不是真的去做金融这件事情。如何联手外界进行金融布局,在风险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打造出明星产品,这个才是唯品会高层要做的事情。

  所以综合来看,场景的单一化,扩张前景的不确定化,金融产品的一般化,用户市场培养的长周期化,都是导致唯品会在金融方面不好做的因素所在。当然,凡事都有例外,这不,刚写完稿子,发现唯品会与交行达成战略合作了,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插曲,并不能说明唯品会在金融上绝对可以弯道超车,只是相对来说,唯品会金融业务慢慢在发展罢了。(文/独孤依风,微信:world128,如若转载,请保留出处!)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


阅读延展



最新快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