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即进?麦子金服旗下名校贷暂停校园业务的背后逻辑专栏
作为互联网金融中的特殊分支,曾经辉煌一时的校园贷的最好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如果说2013年以来见证了校园金融的爆发式增长黄金阶段,那么2016年以来,校园贷平台相继迎来一场“集体变脸”:或退出、或转型。
一场持续“退烧”:名校贷也将暂停校园业务
4月18日,麦子金服宣布获得银行系资金B轮融资之时,也顺便宣布旗下平台“名校贷”将在技术系统调整完成后,暂停新增校园贷网贷业务。
这已非个案。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74家开展校园贷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已有至少47家退出校园贷市场。趣分期和分期乐等平台在收缩校园业务,借贷宝更是于去年12月开始“一刀切”地封了23岁以下人群的账号。而趣分期、佰仟金融、我来贷、名校贷等校园贷平台均宣布暂停校园贷业务或转型,并寻找新突破口。
互联网金融行业仍然处在增长周期,但是增长与痛点一直同行。作为其中分支之一的校园贷同样如此。一面是学生信贷市场可以开疆拓土的论据:此前发布的一项《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8.77%的大学生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小额信用贷款占比5.33%、网络贷款占比3.44%。中国目前有2400多万大学生,这意味着每100个就有近9个在使用贷款。无论从大学生对高端高价产品的兴趣、尚未具有的独立经济能力,还是从大学生群体对提前消费的接受程度、信贷服务的缺位等方面都证明了这是一个可行性市场。
但另一方面,从业平台带来的良莠不齐让这个行业就此阴霾重重,从最初的“恶意注册”、“高额罚息”到后来的“暴力催收”、“裸条借贷”等极端事件频发让致力于打造“年轻人的口袋银行”的校园网贷备受监管和舆论的双重压力。名校贷CEO曾庆辉去年曾公开表示,校园贷市场鱼龙混杂,再加上资本大量入场后造成很多学生过度借贷,因此这一市场需要冷却。
劣币驱逐良币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或许是名校贷等平台此番不得不调整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说退出是最好的转型?
当然,最有杀伤力的还有来自政策的“紧箍咒”。
银监会近日下发《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重点防控十大类风险,其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做好校园网贷的清理整顿工作”,同时“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剑指“高利放贷”及“暴力催收”问题。
监管出手此时直指校园信贷市场“七寸”。另外事实上,抛却诸多外来层面,倘若从产品本身而言校园贷业务模式也天生存在一定局限性:
其一,尽管群体基数体量大,但用户群体的忠诚度并不高。从此前风靡一时的人人网、开心网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的流动性强、并不定性;
再者,大学生群体没有稳定职业,并缺乏收入来源,这很难在线上沉淀出足够数量的优质信用数据。能像名校贷一样,可以通过大数据智能审核系统根据学生的贷款用途以及个人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不同贷款方案的案例样本并不多。风控跟不上,只能是遵循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通过高利率和高逾期收费来覆盖风险,由此必然走进高息和违规催收的死胡同。
其三,不可预知的商业模式。从蚂蚁金服、京东白条可以看出淘宝与京东在走一条“先消费、后金融”的模式,而大多校园贷则是走在了一条完全背向的方向,即“先金融、后消费”的模式。这样逆向思维未来能走多远首先在此先画上一个问号。
上述种种或许佐证着,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适时抽身或暂停调整无疑为各平台最明智的选择。
名校贷曾因“月息低”、“审核强”、“到账快”成为口碑甚好的大学生贷款平台。但很早之前就开始布局平台的调整策略。去年9月名校贷就开启了了品牌升级,将用户逐渐拓展至白领用户,全面服务泛年轻人群体,并推出了独立的名校贷白领版APP拓展白领用户。经历了一段时间过渡期,此时宣布暂停新增校园贷网贷业务事实上也有了新业务的就此补位。
名校贷方面同时强调,原有的学生用户还款不受此业务调整的影响。
转场何方?多管齐下
诸多迹象表明,曾经的校园贷平台向非校园用户的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除了名校贷,以校园业务切入分期市场的趣分期也宣告今后将转做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费金融业务;分期乐也宣布将开展白领和蓝领业务,我来贷也早已声明将会专注做工薪市场……
相比校园大学生群体,针对白领阶层的校园后市场显然是一个更广阔的天地。白领阶层范围很广,基本可以涵盖整个消费金融领域,这块业务显然市场更大,有着学生群体无法比拟的稳定因素,但同时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对手。这个红海中早已涌入银行信用卡业务、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大型互联网金融集团以及数以千计的P2P平台和分期公司参与其中,作为放弃曾经优势领域的后来者,转型后的校园贷平台们需要重新适应,想反超的难度重重。
像名校贷对此作了两手准备。在发力校园后市场白领阶层的同时将一部分业务依然圈定在校园内。校园贷平台毕竟从校园市场起家,其管理模式、市场资源、风控模型等与校园市场高度契合,倘若退出校园市场则意味着放弃已有优势以及数据价值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名校贷对此的另一手准备便是——将校园贷回归校园公益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的公益方向据知是助学贷款,但是不像国外Sofi等商业性质的助学贷款,名校贷会趋近于零息,申请人也需要通过学校方面申请。
这不失为留下优势资源的一种好策略。公开资料显示,名校贷作为麦子金服旗下高学历年轻人群体的微创业和消费借贷金融大数据营销公司。目前名校贷校园版的业务范围覆盖全国2856所高校,服务近2000万大学生。截止到2016年12月,名校贷校园版累计申请数突破270万人次。
其中凸显的公益属性也直接点明了校园贷的性质——借贷不是重点所在,而是相关服务的入口而已。接下来,将学生流量导流,与勤工助学等兼职或更有价值的互助赚钱项目合作都值得尝试。
但无论校园贷平台们未来转场何方,一个必要的大前提是——成熟的投资者、消费者与良性的金融体系始终是相辅相成的。
——————————————————
王小琉(个人微信wangxiaoliu203406),微信公号“王小琉”。科技专栏作者,前中央媒体人。
智能硬件体验者;IT&科技领域观察者、记录者、评论者。
1.砍柴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砍柴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砍柴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砍柴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砍柴网编辑修改或补充。